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山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①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澭水。濂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泌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 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入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有删减)

    【注】①要于时:与时代相合。要,合。

    1. (1)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合适位置断句,每对一处给1分。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A亏矣B而曰此C先王之法也D而法E之F以G此H为I治

    2. (2) 下列对文章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胡,在文中是“为什么”的意思,与《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中的“胡”意义和用法相同。 B . 择,通“释”,舍弃、放弃的意思,与《谏逐客书》“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意义相同。 C . 表,动词,做标记的意思,与下文“循表而夜涉”中的“表”意义和用法不同。 D . 而,假设关系连词,可译作假如、如果,与《〈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礼何”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
    3. (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指出,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并非先王之法不贤,而是由于产生它的时势变化了,因此,法度也应随之变化。 B . “荆人袭宋”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包括制定国家的法令制度,都需要从当默认前的实际出发,不能泥古。 C . 文章以“刻舟求剑”为喻,形象生动地从反面论证了文章观点,假如时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阔的表现。 D . 以“引婴投江”的寓言故事,正面论证说明不能由于先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讽了那些泥古者的稚嫩荒唐。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②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墨子·兼爱》)

    5. (5)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简要指出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这一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