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八上·义乌月考) 主题活动过半, 同学们感慨学习和生活都要用心体会, 积极求证。 于是, 他们在班级组建小组, 进行 了一次以“求是创新” 为主题, 以竺可桢为探究对象的班会。

    百年巨匠·竺可桢

    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透过竺可桢留下的诸多文字, 人们又能看出怎样一个竺可桢? ①    ▲

    竺可桢的远见是为许多领域内学者称道的。

    近几年雾霾天气多发, 人们知道了 PM10、 PM2.5 的存在, 在竺可桢 1936 年的日记里虽没有这样精确的 专用名词,却有关于空气中尘埃数增加造成污染的记录:“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    1935 年倍于    1934 年, 而    1934 年又倍于    1933 年。 但此项增加只限于空气最下一层。”

    让王作跃佩服的是竺可桢的国际视野。“竺可桢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提出要研究南北极, 他早就意识到全球气候是一个整体, 中国的气候会受到全球气候, 尤其是两极气候的影响, 这种观点在当时即使放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比较新的。”王作跃说, 当时大部分科学家都专注于自己的领域, 或者更注重国内的发展, 竺可桢的眼光则非常开阔。“这也是为什么 1952 年周恩来总理刚开始考虑原子弹研制问题, 就派人去问他的意见, 这很有代表性。 竺可桢当时就讲得非常有道理, 他的建议后来也被原子弹工程印证是很有远见的。”

    许多人初识竺可桢的学术思想, 是从那篇《向沙漠进军》开始。“这篇文章就是着眼于一个国家的长远 发展。 他是大师, 就是有这种视野、 这种气派, 也有这个能耐。”何亚平说。 留美回国后, 竺可桢就非常重 视搞清楚中国的“ 家底 ”,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些什么资源, 各地的气象气候条件如何, 动植物在哪些  地方适合种养……解放前这些资料基本上是空白的。“建国后, 竺老就倡导建立了自然资源考察委员会, 组 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摸底普查。 他的目标很清楚, 搞清资源更重要的是为了可持续地发展, 竺老实际上是中国关于可持续发展最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这些为学者们频频竖起拇指的专业眼光, 都源于竺可桢的一生勤学。 何亚平说, 看竺老的日记就能发现, 只要有空闲, 他多数时间都是在看书。“我印象里, 他的读书笔记在日记里占了近三分之一 的比重, 他读书读得非常细, 会做摘录, 甚至发议论, 同意也好, 值得商榷也罢, 他会表达他的独立思考。 还有一 点, 因为与他研究气象、 物候的专业兴趣有关, 他无论到哪都会去找当地的地方志, 对各地的历史人文风俗都有比较好的了解, 积累了非常丰厚的知识蕴藏。”

    ②一位有意思的老先生

    学术里的竺可桢严谨勤勉, 生活里的竺可桢却不是呆板无趣的。

    他的生活丰富多彩, 有着他自己的规律——每天起床后, 观测天气, 记录气温、 风向、 阴晴云雨, 然后做早操或打太极拳。“他爱读书, 包括小说名著; 喜欢观看电影、 戏剧及参加音乐演唱会, 又每每在日记 中予以评论, 有时又从一个地理学家的角度挑剔其中有违科学规律之处。 他喜欢从事体育运动, 喜欢观赏   体育比赛, 对比赛情形及优胜者都记入日记。 爱游公园, 喜爱养花、 摄影, 也爱看相关的摄影展览。”说起 竺可桢的喜好, 李玉海可以列举无数, 与这些爱好相关的记录见缝插针地出现在竺可桢的日记里。

    看起来特别清瘦的竺可桢实则非常重视体育运动,“他希望体育运动能普遍还鼓励浙大的教师、 学生也 多运动, 养成习惯。”体育运动对于竺可桢的意义不仅在于强身健体, 对他来说, 自制力、 自信力、 忍耐心、 同情心、 互助心这些品质都可以在运动中得到加强。 他又非常重视体育道德。“他曾在日记里写过他心 目中 一个运动会的成功‘更尤视乎参加人数之多寡, 秩序之良否 ’”, 李玉海说。

        ▲

    “ 求是 ”是竺可桢为浙江大学订立的校训, 源自他的母校哈佛大学的校训“ 求真 ”。 而竺可桢的一生, 几乎是把这两个字做到了极致。 王作跃的老师许良英先生非常具有批判性思维, 爱挑刺, 很少对任何人有   溢美之词。“但是他评价竺可桢‘很难得 ’。”王作跃说,“难得 ”是许先生评价他人的最高级别, 20 世纪 80 年代许先生曾与人合作写了一个竺可桢的小传, 专门推崇竺可桢“ 求是 ”的精神。

    “‘只问是非, 不计利害 ’就是他对‘ 求是 ’最精辟的一种解读。”何亚平说, 竺可桢认为中国最大的 问题是人情社会, 是非是让位于利害的, 甚至有些人只计利害, 不管是非。“他坚持了他理解的‘ 求是 ’, 这对塑造中华民族新时代的品格很有参考价值。”

    为了完成这种品格砥砺, 竺可桢常常在日记里自省, 因此他的日记给许多人的感觉都是没有傲气, 只有谦卑。

    (选自纪录片《百年巨匠 ·科技篇》文字稿, 有删节)

    【注释】①文章中提到的王作跃、 何亚平、 李玉海均为纪录片拍摄受访者。

    1. (1) 文字稿缺少部分小标题, 请仿照第二部分的标题, 为第一、 第三部分各起一个小标题。 

      ①    ②一位有意思的老先生 ③ 

    2. (2)  文章在画线处引用了竺可桢的日记, 小组同学发现, 这种引用情况, 在《美丽的颜色》 中也有, 请你参 考下面的示例, 结合上文内容分析画线句的作用。 

      引句摘录

      引句分析

      总结

      作用

      后来她写过这样一段话: “ 我们没有钱, 没有实验室, 而 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 … … 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 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 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 ”

      ——《美丽的颜色》

      示例: 这段对居里夫人原话的引用, 使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居里夫妇 进行实验的环境艰苦简陋, 同时也 表现出居里夫人克服困难的自豪与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传记

      中引

      用传

      主原

      话, 可 以使

      传记

      更加

      ⑵ 

      “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 知各月均有增加, 1935 年倍于 1934 年, 而 1934 年又倍于 1933 年。 但此项增加只限于空 气最下一层。 ”

      ——《百年巨匠 ·竺可桢》

      ⑴  

    3. (3) 活动中有组员指出,在第二部分中, 有关竺可桢喜欢读书的内容写得比较简略, 而他喜欢体育运动的内容则过于详细。 小语结合文章内容和本学期学过的传记知识为组员解释了原因。
    4. (4) 活动小组为了加深组员对人物的理解与感悟, 打算从下面两则资料中选择一则发放给同学阅读, 你认为资 料( 一) 和(二) 哪则更合适? 结合文章和资料内容, 说明理由。

      资料一:

      3 月 14 日星期日遵义晨雨, 下午阴。

      下午约同事眷属在寓茶点, 到二十余(人), … …余来此已四载余, 自廿八年春迄今度过五个春天, 但 始终未见院中樱桃、 梨等开花, 今年樱已开花, 而桃与梨则尚早。 又结婚已三载, 亦未有一次周年纪念在 家, 今年是第一次。 ——选自《竺可桢日记》

      资料二:

      1937 年 8 月,日寇进攻上海, 逼近杭州, 浙大被迫举校搬迁。 迁校途中, 竺可桢提出了“ 大学教育与 内地开发相结合” 的办学思想, 沿途不忘造福乡里。 在湄潭时, 看到当地气候土壤很适合茶树, 竺可桢就   请浙大的茶叶专家教老百姓种茶和炒茶的技术, 大大提高了茶叶质量。 他又让土木系师生考察并设计解决 方案, 由县政府组织施工, 在赖江边建造长堤, 制服了水患。 ——选自《浙江日报 ·最美奋斗者|竺可桢:老校长的求是一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