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
  • 1. (2023五上·龙海期中) 阅读《和母亲的最后约定》,完成问题。

    和母亲的最后约定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生操劳的母亲,从没有走出过塔河这个偏远的村庄。在行至人生的终点时,她渐渐燃起一个愿望:那就是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儿子王一民展开的地图上,母亲用瘦弱的手指画了一条斜线,从塔河到拉萨。王一民不明白母亲为何选择这样遥远的地方,但母亲迫切而强烈的心愿、充满渴望的目光,激励着王一民出发了。

    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74岁的儿子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载着99岁的老母亲,吱呀上路。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走到了中国南端的海南岛。考虑到母亲身体不支,王一民打算返回家乡,以使母亲“落叶归根”。

    两年多里,寒冬酷暑,冰雪暴雨,还有母亲“老小孩儿”似的挑剔和抱怨,种种路况和心绪,王一民都挺了过来,而且他为自己能和母亲在一起走这么多路感到无比荣幸。路上,王一民的行动也引来记者的访问、电视台的镜头、陌生人的好奇。面对这些始料不及的关注,王一民也会觉得慌张、惊恐,但他收获更多的是无数好心人的及时收留和援助。“世上的人把母亲和我的旅行称为‘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也有人称之为‘夕阳中的微笑’。”当王一民带着母亲返回家乡时,受到了家乡人的高度赞扬。

    回家后,母亲以102岁的高龄离开人世,遗言是:希望骨灰能撒到西藏。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心情平复后的王一民,以83岁的高龄,又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将母亲的骨灰撒在了西藏的土地上。有人说,如果把这些往返路程都加在一起,大约有5万千米。

    王一民说:“我之所以能忍受所有的痛苦,是因为我必须遵守与母亲的约定,这是我能献给母亲的最后的爱心。”

    他的事迹越过国境,传到了韩国。韩国作家俞贤民先生在中国考察期间,经过百般周折,见到了王一民,二人相谈甚欢,于是有了一本真实的书:《我要陪你去西藏——和母亲的最后约定》。

    1. (1) 最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两个关键词是( )
      A . 约定 孝心 B . 约定 爱心 C . 愿望 孝心 D . 母子 亲情
    2. (2) “和母亲最后的约定”指( )
      A . 让母亲“落叶归根” B . 把母亲的骨灰撒到西藏去 C . 带母亲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D . 陪母亲去中国南端的海南岛
    3. (3) 对第三自然段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中国最北端”到“中国南端”写出了路途之遥。 B . “吱呀上路”说明儿子年纪大,体力哀弱,动作缓慢。 C . “破旧的三轮车”说明工具简陋,母子俩旅途的辛劳可想而知。 D . “74岁的儿子”“99岁的老母亲”从年龄角度写出了这是一对不寻常的母子。
    4. (4) 下列对第六自然段加点字词“又”或“终于”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 “又”和“终于”用词准确,体现了王一民的年岁之高。 B . “又”字写出了王一民不是第一次将亲人的骨灰撒在西藏。 C . “又”和“终于”都体现了王一民失去母亲后的悲痛心情。 D . “又”写出了王一民的爱心孝心举动不是第一次,“终于”点出了路途的艰辛,经过了长途跋涉才到达。
    5. (5) 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第八自然段划波浪线句子,说明王一民的孝心超越了国界。 B . 母亲99岁了,还吵着去看世界,还有“老小孩儿”似的抱怨 C . 与母亲的“约定”和对母亲的爱支撑着王一民载着母亲走过了5万千米的奇迹。 D .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强调了内容的真实性,暗示了故事情节可能会引发读者的质疑。
    6. (6) 用一句话概括第五自然段的意思。
    7. (7) 你认为文中这对“夕阳红”年龄的母子的旅行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还是“夕阳中的微笑”?为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