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濮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

    材料二: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硎 , 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老子》曰:“见小日明。”

    勾践入宦于吴,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故能杀夫差于姑苏。文王见詈于王门,颜色不变,而武王擒纣于牧野。故《老子》曰:“守柔曰强。”越王之霸也不宦,武王之王也不病詈。故《老子》曰:“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无病也。”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老子》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冯曰:“事者,为也;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书者,言也;言生于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舞之。故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箧。此世之所过也,而王寿复之,是学不学也。故《老子》曰:“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①硎:盛菜和羹的器皿。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为者A败之B执者C失之D是E以F圣人G无为H故无败。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累,积累,“累土”即把土积累起来,与成语“日积月累”中的“累”意思相同。 B . 贵,以……为贵,与材料二第二段“越王之霸也不病宦”中的“病”的用法相同。 C . 衣,穿,与《齐桓晋文之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衣”的意义与用法相同。 D . 知,同“智”,智慧,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的“知”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说明了成事的三个阶段:“谋事”,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干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事”,善终如始,则无败事。 B . 箕子认为纣王用象牙筷吃饭是奢靡的开端,而一旦开始就会变本加厉导致严重后果,后来纣王果然身死国灭。《老子》以此得出了君王要注重节俭的结论。 C . 勾践到吴国做奴仆和文王受辱骂而面不改色都可看出他们懂得示弱的一面,最后勾践杀死了夫差,文王的儿子武王捉住了纣王,这都体现了“守柔者强”的道理。 D . 王寿焚书的故事,并非说明前人的书没有价值,只是在读前人书时,我们应该学习做事的道理,懂得变通地运用做事方法。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②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

    5. (5)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方法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