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九上·长岭期末)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读书与静心

    刘小兵

    ①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对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有过生动的诠释。作为一个以读书为乐的人来说,要真正达到以上三种境界,都绝非易事。在我看来,读书的境界完全不必刻意求之,心静了,便好读书了。

    ②相对于安静、舒适的读书环境,在我们的内心葆有一种优雅读书的静气,显得十分重要。这就好比足球场上防守角球,只有球员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才能有效防止对方球员从容进球一样。读书也是如此,想要从书本中真正学到知识,并深入领会到它的精髓,为我所用,在读书的过程中,就必须时刻保持专注。

    ③然而,许多人不是不懂得读书的妙处,他们在内心也时常渴望用多读书来充实自己。但真正到了八小时之外,或是到了余暇的时间,一些人在读书的问题上,却又表现出叶公好龙的态度来。有的人一拿起书,读着读着,就忍不住会想起白天职场中的事来。单位人事的安排,自己工资的多寡,领导意味深长的“敲打",同事神秘兮兮的耳语,让他们常常心猿意马,身在曹营心在汉,越想越走题....彼时的看书,仿佛倒变成了回忆职场之事的由头,如此读书,焉能上心乎?

    ④更有甚者,常把读书挂在嘴边,左一个读书好,右一个读书长智慧,可真给其大把的时间让他们沉浸于书香时,他们又往往会拿出各种各祥的理由和借口把读书让位给生活中的其他爱好。比如,有的人闲暇时,宁肯泡在牌桌上,游走于酒席上也不愿独处一室,好好地去读书。在他们看来,读书固然好,但现代社会,保持与领导和同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似乎更加重要。这样的思维,不能说不对,只可叹他们仅看到了眼前利益,而对于读书背后的社会价值却置若罔闻。这些人,把社会关系高悬于个人的读书之上,汲汲于名利,热衷于迎来送往,如此功利,又岂能开展好一场场高效的读书活动?更别提从中求真知、长学问了。

    ⑤以上两种读书的心态,都是应该极力避免的。其根子在于,秉持这种作派的人心浮气躁,缺乏一种沉潜下来的定力。而要根除这种读书上的弊端,就必须首先学会让自己的心气静下来。正如诸葛孔明所言“非宁静无以致远",心一静了,神思便单一了,注意力必然就会集中到一处;而心一旦做到专一了,人自然就会心无旁骛。此时读书,五官的功能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读书的效果想不生动有趣都难!在渐入佳境中,人的思想、学识、境界也自然会逐步得到升华,在如此语境下读书,就好比是与先贤智者在对话,物我两忘间,读书者的胸襟、气度、眼界,亦是越读越旷达宏远,读书至此,既快哉又乐哉,真的是夫复何求!

    ⑥说句实话,在读书的问题上,我们不是没有时间,也不是缺乏多少读书技巧,实在是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在建设书香社会的进程中,太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把自己的心真正沉静下来,从一页页书册中去汲取力量了。果能做到如此,则依靠读书去赢得工作和事业上的成功,便指日可待。

    (选自《界首时讯》)

    1.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下列三则材料哪则适合做本文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

      A.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为此他用圆木头做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史学家,写出了《资治通鉴》。

      B.由于战乱,年轻的李政道只得在人声鼎沸的茶馆独辟一角。开始,嘈杂的声音闹得他头昏目眩,但他强使自己的思想在物理的天国遨游,日久天长,再吵的环境都不能把他的注意力从书中引开。经过多年的奋斗,他成了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C.鲁迅先生认为:“如果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不管到多久都不懂的,直接跳过去向前进,反而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

    4. (4) 下列各项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相对于安静、舒适的读书环境,在我们的内心葆有一种优雅读书的静气,显得十分重要。 B . 把社会关系高悬于个人的读书之上,汲汲于名利,热衷于迎来送往,这样是不能开展好一场场高效的读书活动的,更别提从中求真知、长学问了。 C . “读书固然好,但现代社会,保持与领导和同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似乎更加重要”。作者认为这一-观点仅看到了眼前利益,而对于读书背后的社会价值却置若悶闻,因此,是绝对错误的。 D . 在读书的问题上,我们不是没有时间,也不是缺乏多少读书技巧,实在是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