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西城月考)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我国文字的产生,基础是“象形”。最初写字就是画画,加上中国文字书写所用的特别的工具,可以使点画的形态有粗细、强弱、肥瘦、刚柔、方圆、曲直等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字书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借助于点、线、形的种种变化、组合和结构以体现形式美的艺术。

    即使从商代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古今汉字形体的不断演变,字形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汉字的书写逐渐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我国历史上不少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书体创作有过很好的讨论。唐代孙过庭曾说过:“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孙氏的观点表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汉字的不同书体体现,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表现力。清代刘熙载则把不同的书体分为两大类,他说:“书凡两种:篆、分、正为一种【1】 , 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依据刘氏的区分,前一类书体显然宜于表现静态之美,而后一类书体则宜于表现动态之美。

    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书法是汉字造型的艺术,属于形象艺术。但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等,它又是一种相对较为抽象的艺术。对于懂得书法艺术的人来说,一幅优秀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会低于优秀的绘画。书法艺术魅力巨大,书法史上诸如墨池笔冢的故事,早已成为传诵千古的佳话。

    (取材于刘纲纪《书法是一种艺术》)

    注释:【1】分,即“八分”,书法字体的一种。正,“正书”“正楷”的简称。

    材料二

    “龙跃天衢,虎卧凤阙”,是梁武帝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一方面赞美了王氏书法的动感强烈和奔逸绝尘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赞赏了其静态之美,尊贵、安宁,在不动中散发出平和的韵味。

    动态易于引起欣赏者的注意,书法亦如此。安静的人常常写安静的字,静也是一种效果。比较起来,静态的书法更像一位娴静的淑女、一位参透沧桑的老者、一位心如秋空的隐者,眉眼安详、不动声色。此时,性急的欣赏者的身影一晃而过;只有细细品味、善于挖掘的欣赏者,才能够驻足品赏,由表象到内在,由平面到立体,爬梳钩沉,静中得益。

    金文中有不少名篇,就如同它们的载体——青铜的钟、鼎,敦实、憨厚、古朴,流传至今,依然魅力不减。如《多友鼎铭》,在每一个字横平竖直的基础上结合了弯曲、圆弧,使平衡中略有小变通,同时以敛约为主,看似疏朗,凝聚感又很鲜明。这让人想到了厚重、稳当,听到了深沉的金属之声。南朝的虞和有言曰:“古质而今妍,数之常;爱妍而薄质,人之情。” 可见,前人就已经看到审美的偏颇了——质朴无华、不刻意表现的静态往往受到冷落。把字写安静,对书法家来说也并非易事。唐代虞世南的书法作品《夫子庙堂碑》,是很典型的横平竖直,甚至没有太强的个性,写得十分从容,外形柔和,内在遒劲。它告诉自唐代以后的欣赏者什么叫作斯文、文雅。

    作品之静,反映出书法家对美学理念的追求及人格风范上的修炼。静态、静趣、静远这一类的书法,能让人心灵宁静、心境空明,宛如见月。

    (取材于朱以撒《宛如见月》)

    材料三

    书法作为一种汉字造型的艺术,在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方面都十分讲究。

    书法线条有方笔、圆笔的不同,用笔方法则有中锋、侧锋的差别。钟鼎、石鼓,尤其是秦代小篆,多用中锋圆笔写成。中锋用笔产生的圆笔线条,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前人常以“折钗股”“锥画沙”来比喻,意思是线条要像折钗股那样富有弹性力量,像锥画沙般干脆劲利。隶书笔画多采用方笔,一般是横画竖或竖画横起笔,行笔多以侧锋书写。笔画方劲古拙,如斩钉截铁,给人以锋芒外露、刚健雄劲的美感。

    积点画以成字,将各种点画组成单个字形,称为“结体”“结字”,亦称“间架结构”。点画好比砖石椽柱,结构则是架屋建房。书家在单字构造上无不匠心独运,各有其独特的结字方法。结体的首要之点在于稳,有了稳固的重心,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变化。但如一味平稳则失之呆板,所以又要“始于平稳之静,终于变化之动”。在结体中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使书法险中求稳或稳中寓险,富于变化。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在布白谋篇上也十分讲究,即追求一种章法之美。书法作品前后相管领、相应接,字与字相呼相应,行与行相承相接,总之要达到疏密得体、揖让有致、动静相宜、顾盼生姿。章法的好坏与运笔节奏、墨韵变化、结构气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用笔、结体以及章法布白的高度技巧,更重要的是书法家创造了书法美的意境。通过意境的创造,书家引导着他的欣赏者去遐想,去回味,“ 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书法的意境往往随着书家的修养而有不同的深度、高度、阔度,体现在书法上就是“大、重、拙”。唐代的颜真卿、近代的康有为都力求创造出一种雄伟、高深、博大、厚拙的风格意境。而宋代的苏、黄、米诸家,则极力创造出一种静远、空灵、幽深、雅健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取材于欧阳龙《历代书法作品赏析》)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书法借助点、线、形的变化、组合和结构来体现美。 B . 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不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 C . 书法家可以通过书法的点画形体,抒发特定的情感。 D . 与书法艺术相比,绘画、雕塑、戏剧相对更为形象。
    2.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书法作品创作中的汉字造型没有产生直接影响的一项是( ) 
      A . 汉字特殊的书写工具 B . 汉字风格迥异的书体形式 C . 书家不同的审美追求 D . 书法史上墨池笔冢的故事
    3.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书法作品中关于“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静的书法作品比动的书法作品艺术价值高。 B . 静的书法作品具有外表柔和、朴质的特点。 C . 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书法因静而显雅。 D . 静的书法作品能让人心绪安和、心境悠远。
    4. (4)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书法艺术鉴赏范畴包含书法中的线条、结构、章法、意境等。 B . 钟鼎、石鼓和秦代小篆,多是中锋用笔,给人以圆融浑厚的美感。 C . 书法家常常运用造险、破险的手法来构建每个字的稳固重心。 D . 为实现书法作品大、重、拙的意境,书法家应注重提高个人修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