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①毛泽东在前往铜鼓时,也被地方民团抓住了,当时他装扮成了安源煤矿的采购员。可以肯定地说,民团的兵丁根本没能把面前这个手拿雨伞、穿着长衫的人的真实身份搞清楚,不然他们不会在毛泽东掏出身上仅有的几十块银元时,便那么迅速地把钱收下并随即决定放了他。但是,民团队队长反对放了毛泽东,他认定这是一个危险的共产党,坚持要把毛泽东带到民团团部执行枪决。面临死亡的毛泽东决定逃跑。在距离民团团部仅剩两百米的地方,毛泽东终于找到逃跑的机会,他一直跑到一个水塘边的茅草丛中藏了起来。民团的兵丁来回搜查,几次从他藏身的地方经过,但直到天黑下来也没发现他。毛泽东在民团兵丁放弃搜捕后开始赶路。雨伞早就丢了,脚上的鞋也不知去向,光脚赶路使毛泽东的脚肿痛得厉害,幸好他遇到了一位农民。没人知道毛泽东对这位农民说了些什么,这位农民不但为毛泽东提供了食物和住处,第二天当毛泽东再次上路的时候,他身上居然已经有了钱。毛泽东花七元钱买了一双鞋、一把伞和一些干粮,最后安全到达铜鼓起义军的驻地。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与死神迎面相遇却又绝处逢生……他是所有身经百战的共产党高级将领中唯一身上没有留下任何战争痕迹的人。
……
②文市狭窄的街道上由于数万红军的到达显得格外拥挤。大批的行李散乱地堆放着;A大量伤病员的抬进抬出使临时野战医院内混乱不堪;红军指挥部里的电话声不断响起,前方渡口的掩护部队已经与敌人交战了,指挥员们在电话里不断地催问,军委纵队什么时候能到达渡口……
③B毛泽东在文市边缘的旷野中徘徊,蓬乱的长发无法掩饰他忧郁的神情。这里的西面就是那条名叫湘江的大河了。湘江在毛泽东心中留有挥之不去的情愫,那是一条孕育了他生命的大河,是一条赋予了他浪漫情怀的大河。
④毛泽东知道,中国工农红军,包括他自己,已经走到了一个不是走向灭亡就是走向新生的关口。那一刻的毛泽东面色黑黄,消瘦憔悴,手指被劣质的烟草熏得乌黑——整整四十一年后,美国作家特里尔是这样描述他所见到的八十二岁的毛泽东的:“黑头发下温和的面容,柔软的双手,炯炯逼人的目光,保持头部稳定的宽大的双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是下巴上的黑痣。”“脸的上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阔的前额,探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下半部分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厚的嘴唇,高隆的鼻子,稚童般的圆圆的下巴。”“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
(节选自王树增《长征》 有删改)
【乙】
①毛泽东有能够从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南京曾经一再宣告他死了,可是没有。几天以后,报上的新闻栏又出现了他的消息,而且活跃如昔。国民党也曾经好几次正式宣布“击毙”并埋葬了朱德,有时还得到有千里眼的传教士的旁证。尽管如此,这两个著名人物多次遭难,可并不妨碍他们参与许多次惊人壮举,其中包括长征。说真的,当我访问红色中国的时候,报上正盛传毛泽东的又一次死讯,但我却看到他活得好好的。不过,关于他的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看来是有一些根据的,那就是:他虽身经百战,有一次还被敌军俘获而逃脱,有世界上最高的赏格缉拿他的首级,可是在这许多年头里,他从来没有受过一次伤。
……
②毛泽东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除了这种癖好之外,他对于吃的东西就很随便。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听到他发挥爱吃辣的人都是革命者的理论。他首先举出他的本省湖南,就是因产生革命家出名的。他又列举了西班牙、墨西哥、俄国和法国来证明他的说法,可是后来有人提出意大利人也是以爱吃红辣椒和大蒜出名的例子来反驳他,他又只得笑着认输了。附带说一句,“赤匪”中间流行的一首最有趣的歌曲叫《红辣椒》。它唱的是辣椒对自己活着供人吃食没有意义感到不满,它嘲笑白菜、菠菜、青豆的浑浑噩噩、没有骨气的生活,终于领导了一场蔬菜的起义。这首《红辣椒》是毛主席最爱唱的歌。他似乎一点也没有自大狂的征象,但个人自尊心极强,他的态度使人感到他有着一种在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魄力。C我从来没有看见他生过气,不过我听到别人说,他有几次曾经大发脾气,使人害怕。在那种时候,据说他嬉笑怒骂的本领是极其杰出和无法招架的。
(节选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有删改)
概括内容 | 感悟形象 | |
【甲】文 第①段 | ⑴ | ⑵王树增和斯诺都提及毛泽东一生中从未受过伤,请根据本段内容,用词语概括毛泽东从未受伤的原因:。 |
【乙】文 第②段 | 毛泽东爱吃辣椒,爱唱《红辣椒》。 | ⑶《红星照耀中国》再版讨论会上,有编辑认为本段C句的“毛泽东几次大发脾气使人害怕”不仅与上文矛盾,还会破坏开国领袖的伟岸形象,建议删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本段内容说明理由。 |
示例:民团的兵丁来回搜查,几次从他藏身的地方经过,但直到天黑下来也没发现他。
批注:“一直”“来回”“几次”“直到”“也”等词写出了民团的兵丁搜查的次数多,时间久,侧面描写了毛泽东藏身时间长,耐力强,表现了毛泽东的机智、果断。
A大量伤病员的抬进抬出使临时野战医院内混乱不堪。
我的批注:
B毛泽东在文市边缘的旷野中徘徊,蓬乱的长发无法掩饰他忧郁的神情。
我的批注:
萧湘:【乙】文是斯诺对其亲眼所见的叙述。都说真实是纪实文学写作必须坚守的原则,但斯诺还是认为毛泽东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是有根据的,是不是把毛泽东的形象塑造得过于传奇了?
萧湖:这正是毛泽东给老百姓们的印象。老百姓和红军中传颂着这些富有传奇性的故事,说明毛泽东是很受人爱戴的。这也是一种历史事实。
萧湘:【甲】文第④段描写“毛泽东知道,中国工农红军,包括他自己,已经走到了一个不是走向灭亡就是走向新生的关口”,作者怎么知道毛泽东在想什么?这种虚构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助读资料: 斯诺曾评价:“但他(毛泽东)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不喜欢或不景仰他的中国共产党人。” 王树增说:“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 |
温馨提示:可以结合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顺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朱德《回忆我的母亲》等作品思考。
抱歉,您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答案与解析!
登录查看答案解析试题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