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现代文阅读

    现代的我们应怎样读书?

    材料一:

    像一树一树的花开

    梁晓声

    ①关于书,是没法用几句话概括的。然而最近我一想到书,便想到林微因的诗:“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②这么说,不是将另一类书排除在外——那类如投枪、匕首、号角、战鼓的作品。不,我觉得那样的书也像“一树一树的花开”,礼花般炽烫绚烂的“花”。

    ③一切科学的书也像“一树一树的花开”,没有哪一类书不像,任何一类专业的书也都像。并且我认为,这样想,是对所有贡献过专业之书的人们的赞誉。

    ④而童书,确乎像“燕在梁间呢喃”。

    ⑤读纸质书的人也确实少了,读电子书和听书的人多了。我起初是为书和写书的人忧伤的,现在不了。老人们视力不好了,享受听书的时刻不亦乐乎?年轻人时间不够用,在地铁上读电子书也是对书的亲近啊!

    ⑥书对人类心性的滋养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长期贡献,读和写都是对此宝贵传统的爱护、继承,读和写同等重要。

    ⑦现在几乎没有文盲青年了,恰恰相反,学历高的青年比比皆是。青年总是要成家,总是要为人父为人母的。我想,年轻的、有知识的、自己读过书的父母们,在孩子3岁生日那天,应送给孩子一份特殊的礼物——用彩纸包着,扎着漂亮的丝带,由孩子打开的书;当童书呈现时,郑重地向孩子宣布,从这一天起,父母轮流为孩子读书的亲子阅读活动开始了。还要为看童书的孩子拍下纪念照,对他或她说:“你看书的样子很美!”

    ⑧于是家中为孩子而有了一格书架。

    ⑨等孩子上中学了,有了自己的房间,那书架便移到了他或她的房间,墙上还挂着他或她3岁时读书的纪念照——那时他们已经开始自己选书看了,选的过程中必然会逐渐有自己的判断。

    ⑩后来,孩子们或因学习压力所致不怎么读“闲书”了;再后来,他们成了大学生,几乎只有精力读专业书了;再再后来,他们毕业了,参加工作了,成了地铁上看电子书的人;等他们结婚了,有了孩子,做了父母,也会在自己孩子3岁生日那天送上一份用彩纸包着的、扎漂亮丝带的礼物——书。

    ⑪而等他们老了,便成了以听书为享受的老人……

    ⑫纸质书在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永不消亡。

    ⑬年轻的朋友们,如此这般参与优良传统的守望、爱护与继承,不亦乐乎?让那“一树一树的花开”成为人类社会之恒久的风景,不亦贡献乎?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2022年4月23日,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于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对外发布。下面是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制作的统计图。

    调查结果显示:____

    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9~13周岁的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最高,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听书率大致相当。

    材料三:从“读书”到“读屏”,阅读习惯的改变,换个角度看也是阅读方式的丰富。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纸质书籍的电子化,让获取知识更为便捷;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更让阅读由平面式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式的“视通万里”。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数字化打通了书籍之间的“链接”,让人们能在跳转来源、聚合推荐等方式里,实现知识的触类旁通、由点及面、串珠成链。可以说,数字化拓展了求知的渠道、丰富了学习的体验。无论是“读书”还是“读屏”,都有益于知识的增长,而关键在于阅读的内容本身有意义。

    (选自《生活晚报》,有删改)

    1. (1) 阅读材料一,写出你对标题“像一树一树的花开”的理解。
    2. (2) 梁晓声认为“纸质书在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永不消亡”。请你阅读材料一,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3. (3) 阅读材料二中的表1和表2,将相应的调查结果补写完整。
    4. (4) 有的家长觉得可以让孩子看电子书,有的家长则反对。七年级的我们能看电子书吗?阅读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及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