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新民报·晚刊》发表了他的《沁园春·雪》,轰动山城,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纷纷赞叹毛泽东的气魄、胸襟、豪情与才情。②在重庆的一次聚会上,诗人徐迟见到毛泽东,便向他请教如何写诗,毛泽东没说什么,只是在徐的小本子上写下“诗言志”三个字。③这三个字出自《尚书·尧典》,概括了诗词最本质的特征,被历代诗人们奉为吟诗填词的圭臬。
“志”,即志向、志气,信仰、理想,精神、情怀。“志”有大小,⑴▲ , 大则天下之忧乐。在毛泽东的诗论中,“志”和“气”是统一的,有“志”而不能达,则“气”生。司马迁认为《诗》三百篇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毛泽东引申开来解释到,“发愤之所为作,心里没有气,他写诗?”他还说,司马迁写《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都不是因为稿费、版税,⑵▲。④“气”是内心的愤懑、怨恨、怒气,都属于“志”,或是“志”的表露、“志”的延伸。当然,这“志”在毛泽东那里,既包括抑郁不平之气,⑶▲。
有气则有了《诗经》,有气便有了《离骚》,有气而有了毛泽东惊世骇俗、气壮山河的诗篇,诗自然也就成了毛泽东独具威力的战斗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