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4·安徽模拟)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

    甲:那时天色尚早,并无童生交卷,A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乙:内中一个少年幕客莲景玉说道:“老先生,这件事倒合了一件故事。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在何景明先生寓处吃酒。景明先生醉后大声道:‘四川如苏轼的文章,是该考六等的了。’这位老先生记在心里,到后典了三年学差回来,再会见何老先生,说:‘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bì了。’”说罢,将袖子掩了口笑,又道:“不知这荀玫是贵老师怎么样向老先生说的?”范学道是个老实人,也不晓得他说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就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bá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1.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有( )   屈( )  规bì( )   提bá( )

    2. (2) 以上两段文字均出自(作者)的《儒林外史》,甲文段中“A”指的是(人名)。
    3. (3) 请从甲、乙两文段中任选一个,分析作者运用了哪种讽刺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讽刺效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