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24高三下·惠东开学考) 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

    出处

    史料一

    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国,黄金界道。

    唐《御史台精舍碑》(701年)

    史料二

    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

    《旧唐书》卷《王方庆传》

    史料三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92年)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
    材料二  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除了史书中的传记类作品篇幅相对比较长以外,其他作品多是只言片语,或是简短的小故事。记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比较接近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貌。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武则天形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摘编自韩林《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相较于唐代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