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23高二上·广州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大津巴布韦附近的山上有许多花岗岩岩石,这些岩石由于日夜光照的温差而自然分裂成平整的石片。如果人们在岩石上烧火,然后突然往上面浇水,岩石也会整整齐齐的裂开。大津巴布韦的人就用这个办法取得平整的石片。然后用硬槌修饰成石砖,而不必施用水泥黏合。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围墙平整且稳固,高高耸立而坚固不倒。路口处再用木头和硬梁修建,起初房子是建在山上,久而久之也在谷地里建房子。当时的人依靠简单的刀耕火种为生,既没有灌溉也不用人工施肥,一旦耗尽了原先耕地的地力就迁到别的森林地带去。然而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耕种的土地必然越来越多,休耕土地的数量越来越少,原来的农业周期被打乱了。这样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愚化、过度放牧和人口大量涌入新地区,这种现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注定了大津巴布韦必然要被废弃。

    材料二:中国古代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形成了独特的粮食安全观念。历代统治者都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在安定人心、抵御灾荒、平抑粮价、调节丰歉和恢复生产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封建社会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国古代粮食流通思想围绕“政府还是市场”这一主题展开,从西周的官定粮价,到春秋战国的“平粜”,再到西汉、北宋政府的全面干预,复到较为平稳的政府市场互补,以至于乾隆时期明确的市场主导,经历了一个在曲折反复中逐渐彰显自由市场意识的过程。粮食安全的最基本含义就是降低农业灾害风险,保障粮食供应,在《周礼·地官·司徒》中的“荒政十二书”一节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荒政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仓储救荒理论和灾荒预防理论。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大津巴布韦的建筑特色,结合所学知识阐明这一特色的原因,并分析大津巴布韦最终被度弃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基本内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