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东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吾以此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

    民不能知,而常反之,皆忘义而利,去理而走邪,以贼其身,而祸其家。此非其自为计不忠也 , 则其知之所不能明也。今握枣与错金以示婴儿,婴儿必取枣而不取金也;握一斤金与千万之珠以示野人,野人必取金而不取珠也。故物之于人,小者易知也,其于大者难见也。今利之于人小,而义之于人大者,无怪民之皆趋利而不趋义也。固其所也。

    圣人事明义以照耀其所闇,故民不陷。《诗》云:“示生显德行。”此之谓也。先王显德以示民,民乐而歌之以为诗 , 说而化之以为俗。故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从上之意,不待使之,若自然矣。故曰:圣人天地动、四时化者,非有他也,其见义大,故能动,动故能化,化故能大行,化大行故法不犯,法不犯故刑不用,刑不用则尧、舜之功德。此大治之道也,先圣传授而复也。故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今不示显德行,民闇于义不能炤,迷于道不能解,固欲大严憯以必正之,残贼天民,而薄主德耳,其势不行。仲尼曰:“国有道,虽加刑,无刑也;国无道,虽杀之,不可胜也。”其所谓有道、无道者,示之以显德行与不示尔。

    (取材于董仲舒《春秋繁露》)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以此义之养生人 实:确实 B . 皆忘义而利 殉:为……而死 C . 固其所也 闇:不了解 D . 残贼天民 直:只是
    2. (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非其自为计不忠也
      这不是因为他替自己谋利没有用尽心思
      B . 民乐而歌之以为诗
      老百姓快乐地歌唱着先王创作的诗
      C . 先圣传授而复也
      古代圣王传授下来,后代圣主继续执行
      D . 虽加刑,无刑也
      即使施行刑法,也没有可以处刑的人
    3. (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论述了利与义是各有所用的,但义之养生人大于利。 B . 文中婴儿握枣和野人取金的事例,说明见利忘义是人之常情。 C . 作者认为不应用酷法来纠正民众趋利不趋义的行为。 D . 文中两次引用孔子的话,强调了德行教化的重要性。
    4. (4) 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圣人用德行昭示百姓的原因。
    5. (5)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③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

       你从以上三则语录中获得了哪些关于学习方法的启发?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说明(每条启发不超过10个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