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上·东台期末)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文本二: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 , 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节选自刘开《问说》)

    1. (1) 文本一画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填涂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而或不A达B于事C识D其大矣E而或不F知G其细H舍问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众人”,有一般人、大多数人、大家之意。“今之众人”中的“众人”指大多数人。 B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惑”指疑惑,“则耻师焉,惑矣”中的“惑”指糊涂。 C . “就有道而正”中的“就”指靠近,与《劝学》“金就砺则利”的“就”词义相同。 D . “夫子贤之”中的“贤”指认为⋯⋯很贤能,与“则耻师焉”中的“耻”用法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师说》中连用纵比、自比、横比三组对比,层层深入,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倡导从师问道解惑。 B . 刘开在《问说》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接着进一步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以此强调要真学就要勤问。 C . 虽向“等于己者”发问无所获,但向“贤于己者”“不如己者”发问会有所得,同时,“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 D . 两篇文章观点明确,语言风格古朴,作者都倡导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打破门第等级。他们的思想至今仍有重大现实意义。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5. (5) 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向各种人学习,但论述角度不一致。请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