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
  • 1. (2024四上·萧山期末) 阅读。

    苏轼

    1.出人头地

    (问题一:出人头地意思?和苏轼有什么关系呢?)

    ㅤㅤ二十一岁那年,苏轼和弟弟苏辙(zhé)进京考试。

    ㅤㅤ当时,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他一心想选拔有才能的读书人。阅卷时,他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刑(xíng)赏忠厚论》,写得非常精彩。他本想把这个考生定为头名,但疑心是自己的门生曾巩写的,怕别人说长道短,就定为第二名。直到发榜后,他才知道这是青年苏轼写的。

    ㅤㅤ欧阳修与苏轼会面交谈后,感叹说:“苏轼十分善于读书,也善于用书,将来他的文章一定独步天下。我应该赶快退避,让他出人头地。”大家读了苏轼的诗文,也觉得他的诗文出众。“出人头地”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2.苏轼治湖

    ㅤㅤ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州时,发现西湖因疏于治理,已荒草丛生、湖水干涸(hé)、到处淤(yū)泥。他下决心治理西湖,恢复她往日的秀丽风光。

    ㅤㅤ然而,朝廷下拨的经费远远不够工程开支。苏东坡灵机一动,想到了“以工代赈(zhèn)”的方式。他召集了数千名生活困难的人参与治理工程,用工钱代替政府对他们的救济,这样既使百姓获得一定收入,也大大节省了开支。

    ㅤㅤ为了使湖中的水草不再滋生,苏轼又想了一个办法——以湖养湖。他将新开出的湖面租给农民种植菱(líng)角。每年春天,农民除尽杂草才能下种,年年有人种菱就等于年年有人清除杂草。此外,所得的租金,还可以用来维护西湖环境。

    3.“吃货”苏轼

    ㅤㅤ五十八岁时,苏轼被贬(biǎn)往岭南。当时的岭南鲜有人烟且条件恶劣。

    ㅤㅤ尽管物资匮乏(kuì fá),苏轼却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自得其乐,寻找美食。他向屠户买来没人要的羊脊骨(当时是喂狗的),煮熟后用酒淋一下,撒上盐再放到火上烧烤,香脆可口,回味无穷,这应该就是最早的羊蝎子的吃法了。他酿了名为“万家春”的美酒,还发现了美味的荔枝,写下了那句著名的广告词:“日啖(dàn,吃的意思)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 (1) 学贵有疑。我能细读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我发现“问题一”属于第类问题。读了故事,我知道“出人头地”的意思是

      ②我也有自己的问题:,它属于第类问题。

      提问小贴士

      ①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的问题;

      ②针对文章写法提出的问题;

      ③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问题;

    2. (2) 文章由三个故事组成,我能梳理内容,制作一份历史人物故事卡。

      苏轼(苏东坡)

       时间

       地点

       事件

       二十一岁

       京城

       苏轼进京考试,受到大文豪欧阳修赏识与夸赞。

      /

    3. (3) 我心目中的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了无数经典的诗词。比如赞美西湖美景的这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又比如身处庐山引发的哲思“不识庐山真面目,。”(请把诗句补充完整)
    4. (4) 读了这三个故事,我对苏轼又产生了新的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苏轼才华横溢,十分善于读书,也善于用书。 B . “以工代赈”“以湖养湖”等举措,体现了苏轼治理西湖的智慧。 C . 文中把“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说成“广告词”,把身居岭南的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写出了他的豁达与乐观。 D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不愿意长久地做岭南的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