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东莞期末)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识其然也?越王勾践与吴人战,大败之,兼有九夷。 当是时也,南面而立,近臣三,远臣五,令群臣曰:“闻吾过而不告者其罪刑。”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者也。 昔者晋文公与楚人战,大胜之,烧其军,火三日不灭,文公退而有忧色,侍者曰:“君大胜楚,今有忧色,何也?”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 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者也。昔齐桓公得管仲、隰朋,辩其言,说其义。 正月之朝,令具太牢 , 进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管仲、隰朋东面而立,桓公赞曰:“自吾得听二子之言,吾目明,耳加聪,不敢独擅,愿荐之先祖。”此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 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 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亡佐急矣。

    周公旦白屋之士,所下者七十人,而天下之士皆至。晏子所与同衣食者百人,而天下之士亦至。仲尼修道行,理文章,而天下之士亦至矣。

    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 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节选自《说苑·尊贤》)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钟子期死A因伯牙B破琴C绝弦D终身不复E鼓琴F以为世无足G为鼓琴者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九夷,古代对东方沿海一带诸民族的总称,因其种姓繁多,故有“九夷”之名。 B . 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 只用羊、豕为“少牢”。 C . “吾目加明”与“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两句中的“加”字意思相同。 D . “是不与焉”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字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越王勾践、晋文公、齐桓公身为君主而有所“恐”,这是他们成为一代明君的原因。 B . 齐景公出猎见虎见蛇,认为是不祥之兆,但晏子不以为然,并借机劝谏景公应知贤任贤。 C . 齐桓公任用管仲、隰朋成就霸业,任用竖刁、易牙身死不葬,在对比中可见用人之重要。 D . 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作者借此喻指明主没有贤才的辅助难以有所作为。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

      ②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 其所任异也。

    5. (5) 材料一中,作者主张怎样的为君之道?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