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上·肇庆期末) 现代文阅读

    文本一: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文本二:

    人生是走在道上,希望是道上的灯塔,但是,在背后推着前进,或者说那常常在背后给人以鞭策的是什么呢?于此,让我们来看看这秋天吧!实在的,不知不觉地就来到秋天了,红的花已经变成了紫,紫的又变了灰,而灰的这就要飘零了。一只黄叶在枝头摇摆着,你会觉得它即刻就有堕下来的危机,而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有一只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飞了下来时,你将感受到什么呢?也许你只会念道“落了”。等到你漫步到旷野,看见那连天衰草的时候,你也许只会念道“衰了”。然而,朋友们,你也许不曾想到西风会来得这样早,而且,也不该这样凄冷吧,然而你的单薄的衣衫,已经是很难将息的了。“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这在我,年年是赶不上时令,年年是落在了后边的。懑怨时光的无情是无用的,而更可怕的还是人生这件事故吧。到此,人不能不用力地翘起脚跟,伸长颈项,去望一望那“道上的灯塔”。而就在这里,背后的鞭子打来了,那鞭子的名字叫做“恐怖”。生活力薄弱的我们,还不曾给“自己的生命”剪好了衣裳,然而西风是吹得够冷的了!

    我真不愿看见那一只叶子落下来,但又知道这叶落是“必然”的事,于是对那黄叶就更加珍惜了,对秋天也就更感到亲切了。当人发现自己的头发是渐渐地脱落时,不也同样地感到珍惜吗?同样的,是在这秋天的时候来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春天曾给人以希望,而秋天所给的希望是更悠远些,而且秋天所给与的感应是安定而沉着,它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因为人看了这位秋先生的面容时,也不由得不自己照一照镜子了。

    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的,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我爱秋天,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

    (摘编自李广田《秋天》)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郁达夫特意将陶然亭、钓鱼台等地方的秋与住在破屋时的秋比照而写,是因为他觉得日常生活中的秋胜过风景名胜的秋。 B . 郁达夫从扫帚的丝纹中感受到一些更为深沉的东西,也从吉人“悟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做法中得到启示。 C . 郁达夫描写雨后的都市闲人,写他们的穿着、习惯,尤其京腔京调,突出了故都不仅秋景味道浓郁,这里的人的说话也很有味道。 D . 郁达夫认为北方的枣树生命力顽强,当它的果实大小像橄榄又像鸽蛋,而且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秋意最盛。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篇文本都堪称是秋天的赞歌,都是寓情于景,主要通过对事物的描摹将主观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 B . 文本二描写红花由红变紫,由紫变灰,而灰的就要飘零,句式短小,语调紧促,突出了秋的肃杀无情。 C . 文本二针对人们面对叶落草衰的感慨,向人们发出了要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剪好衣裳的忠告,启人深思。 D . 文本二由看到落叶联想到头发脱落,借以抒发对黄叶和时光的珍惜之情,为下文抒情充分蓄势。
    3. (3) 文本一画线部分是从哪些角度表现北国之秋的“清”和“静”的?请简要说明。
    4. (4) 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