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九下·岳阳开学考)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乙】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之辄予五十金以明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史记·商君列传》)

    【注】布:颁布,公布。法:处罚、治罪。嗣:继承人。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趋令:遵照新法执行。

    1. (1) 用“/”给乙文中画线处断句(断两处)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2. (2) 解释下列加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其傅公子虔

    3. (3) 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去后至    已立三丈之木 B . 无信    于太子犯法 C . 与人行    行令行于民 D . 下车引    自上犯
    4.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提示: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5. (5)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甲文画线中的“惭”“下”“引”表明友人是一个的人;乙文画线中的“将法”“刑”“黥”表现商鞅是一个为维护变法的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