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①“536名学生没有一个戴眼镜,近视率连续多年全校为零。”近日,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小学,因为交出一份漂亮的“视力成绩单”冲上了热搜。
②一所偏远山乡小学的近视防控成绩备受关注,跟近年来日益严峻的青少年近视形势密切相关。2020年开展的全国学生近视专项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到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面对越来越多的“小眼镜”,湾塘小学的预防近视举措,或许能够给我们些许启发。
③调查表明,湾塘小学的主要“秘诀”包括:每天保证学生3小时户外运动、2次眼保健操、10个半小时睡眠,每堂课课间让学生在户外玩耍、不让带手机进学校,还有营养均衡的饮食和绿植环绕的校园环境等。乍一看,这些防控举措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睡眠、运动、户外活动时间充足,减少电子产品使用”等做法,也是各地学校防控近视常用的“三板斧”。但是实际上,这些举措坚持下来并不容易。比如,户外活动每天做到坚持三小时以上,湾塘小学“要求所有孩子下课后必须出教室,哪怕是喜静不喜动的孩子,都鼓励出去走走”,这在不少地方和学校可能难以做到。
④湾塘小学防控近视卓有成效,关键在于认识到了近视防控的重要性,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睡眠、运动、户外活动时间,将这些耳熟能详的预防举措真正落到了实处。7年“零”近视的“湾塘样本”,证明近视的确能做到“可防可控”,各地学校亦不妨借鉴相关经验,让校园中的“小眼镜”少些再少些。
(选自“华声在线”2022年9月9日,作者:夏熊飞,有改动)
【材料二】
①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让我们把这个美好的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吗?打个比方,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组合成了相机的镜头,眼睛通过这个“镜头”调整焦距,从而看清远近距离不同的物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反之,则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②眼睛近视,主要是这个“镜头”的调焦功能失灵,不能精准地将物体的实像会聚在视网膜上。近视轻则影响正常生活、工作,重则引起视觉疾病,如视力障碍、视网膜脱落等。据调查,目前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已多达6亿,其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视觉健康形势极为严峻。青少年近视,除了先天性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环境因素:一是眼睛近距离使用时间长、强度大,用眼角度不合理,加重了用眼负荷;二是缺少户外活动。当今大部分青少年学习压力大,长时间看书、写作业,有的还沉迷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户外活动时间普遍不足。
③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能减少50%的近视发生风险。物理学中衡量光照强度的单位叫做勒克司,明亮的室内环境,光照水平一般不超过500勒克司,而室外环境即便是阴天,光照水平也可以达到一万多勒克司,大晴天更可高达十几万,这是室内光线根本无法企及的。室外光照还能够刺激视网膜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延缓近视的加深。另外,户外活动时人常常会看向远方,也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家长、教师应引导孩子在看书学习后休息、远眺,每天进行一定时长的户外活动。
(选自“超越网”2020年7月10日,有改动)
【材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