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金华期末)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盟于宁母,谋郑故也。管仲言于齐侯曰:“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齐侯修礼于诸侯,诸侯官受方物

    郑伯使大子华听命于会。言于齐侯曰:“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实违君命。若君去之以为成,我以郑为内臣 , 君亦无所不利焉。”齐侯将许之。管仲曰:“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无乃不可乎?子父不奸之谓礼,守命共时之谓信。违此二者,奸莫大焉。”公曰:“诸侯有讨于郑,未捷,今苟有衅 , 从之不亦可乎?”对曰:“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若总其罪人以临之,郑有辞矣,何惧?且夫合诸侯以崇德也,会而列奸,何以示后嗣?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记奸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记,非盛德也。君勿许,郑必受盟。夫子华既为大子,而求介于大国,以弱其国,亦必不免。郑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为政,未可也。”齐侯辞焉。子华由是得罪于郑。

    冬,郑伯使请盟于齐。

    (选自《左传》)

    【注】①方物:各诸侯国所产当贡周天子的贡物。②有衅:有机可乘。③替:废弃。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 B . 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 C . 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 D . 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内臣”有“国内的臣僚”“宫廷的近臣”“宦官”等解释,文中“内臣”指宫廷的近臣。 B . 文中“君其勿许”的“其”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用法相同。 C . 文中“未可间也”的“间”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间”意义和用法不同。 D . 《左传》主要记载了春秋时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内容,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管仲认为,招抚有二心的国家要用礼,收服偏远的国家要用德,为此,齐桓公以礼待诸侯,诸侯向齐国交纳了贡物。 B . 齐桓公认为,在攻打郑国没有得胜的情况下,杀掉郑国三个大夫是可行的,管仲极力劝阻,并指出了其中的危害。 C . 管仲认为,子华身为郑国太子,不但不为郑国着想,反而希望求助于齐国来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实力,必定会招致祸患。 D . 《左传》重视对“礼”的宣扬,如“招携以礼”“修礼于诸侯”等,管仲以“礼”“德”为切入点,达到说服齐桓公的目的。
    4. (4) 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无乃不可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5. (5) 在管仲看来,齐桓公如果接受郑太子华的建议,会带来哪些危害?请结合材料加以归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