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
  • 1. (2024六上·观山湖期末) 品读长征故事,感悟人物精神。

    研学结束后,你和方小明要向全校同学介绍在参观过程中了解到的红军长征发生的感人故事,请仔细阅读以下故事,完成相应任务:

    “云贵川”助力红军打下天险腊子口

    ①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由川入甘的必经门户,也是红军长征越过雪山,走过草地后要突破的最后一道天险。腊子口两边悬崖峭壁高耸百米,中间河流湍急,最窄处只有8米。中央红军越过草地后,敌人修建了坚固的工事,囤积粮食和弹药,意图长期固守。

    ②红四团先期到达腊子口,率先从正面发动进攻。冲锋了四五次,红军全部败下阵来死伤惨重,只能改变策略,采用正面攻击和侧翼袭击相结合的作战方案。但要实现侧翼袭击却很难。腊子口河道与道路两边的山峰高达上百米,几乎与地面垂直,抬头望去,除了峭壁边缘和山顶上斜伸出的一些树干外,整个石壁光秃秃的,几乎没有任何下脚的地方。

    ③正在大家发愁时,来自贵州的17岁苗族小伙“云贵川”毛遂自荐,说自己有办法带领突击队登上腊子口。“云贵川”是个攀岩天才。他中等身材,眉棱、颧骨很高,脸带褐黑色,眼大而有神。

    ④突击队小心翼翼地来到腊子口旁的峭壁下,“云贵川”赤着脚,腰上缠着一条用绑腿布接成的长绳,带着一个系着铁钩的长竿子。他用竿头的铁钩搭住石缝里长出的歪脖子树根或者岩缝,像猴子一样攀上了险峻高耸的绝壁。看着“云贵川”的身影越来越小,大家都屏住呼吸仰望着,生怕他失手从悬崖上摔下来。在大家的紧张注目下,他终于爬上山顶,放下绳索。靠着放下的绳索,突击队员在一连连长毛振华的带领下,拽着绳索,一个接一个攀到崖顶,迂回到敌人的后面。

    ⑤半夜时分,敢死队再次向腊子口敌人阵地发起猛攻。迂回到山顶的红军如神兵天降,居高临下,向敌人没有顶盖的碉堡和阵地投掷手榴弹,敌人死伤大片。正面进攻的敢死队手持大刀,身背马枪,勇猛地冲向敌人。两队上下夹击,打得敌人丢盔弃甲,仓皇而逃。

    ⑥腊子口一战,标志着中央红军赢得了长征路上的最后一个险关之战,打破了国民党妄图用恶劣的自然条件“饿死”“困死”红军的阴谋。

    ——摘自《中国青年报》“记者再走长征路”专栏文章,有删改

    1. (1) 方小明精读了文章的一个自然段,确定了腊子口的具体地点,并标注到上面“红军长征路线图”中。下面选项正确的是( )
      A . 第①自然段标注A点 B . 第①自然段标注B点 C . 第④自然段标注C点
    2. (2) 为了讲好这个故事,方小明需要梳理出故事的主要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 . 腊子口是长征入川必经之路,开始红军全部败下阵来,后来取得了胜利。 B . 腊子口地势险恶,红军败阵改变策略,“云贵川”相助,红军迂回成功,取得最终胜利。 C . 在“云贵川”的帮助下,红军侧翼袭击成功,赢得了最后一个险关之战。
    3. (3) 在与方小明商量如何向全校同学讲述这个故事时,方小明认为第①②段画横线处的描写与主要人物无关,建议不用介绍,你不同意,下面能说服方小明的一句是( )
      A . 这些描写很精彩,加入介绍更能吸引人。 B . 要让别人对故事印象深刻,就要把故事细致地讲述出来,哪里都不能省 C . 有了环境的烘托更能感受到战斗的艰险,突出人物作用。
    4. (4) 文章为了突出红军战士不怕困难、有勇有谋的人物形象,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来描写,在选文的:( )
      A . ③④自然段 B . ④⑤自然段 C . ⑤⑥自然段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