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管仲寝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甚矣,若不可讳也,不幸而不起此疾,彼政我将安移之?”管仲未对。桓公曰:“鲍叔之为人何如?”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见一恶终身不忘。”公又问曰:“不幸而失仲父也,二三大夫者,其犹能以国宁乎?”管仲对曰:“臣闻之,消息盈虚,与百姓诎信,然后能以国宁,勿已者,隰朋可乎!朋之为人也,动必量力,举必量技。”言终,喟然而叹曰:“天之生朋,以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管仲又言曰:“城郭有狗唯唯,旦暮欲啮我,猳而不使也。今夫易牙,子之不能爱,将安能爱君?今夫竖刁,其身之不爱,焉能爱君?今夫卫公子开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

    事君,是所愿也:得于君者是将欲过其千乘也。君必去之。”桓公曰:“诺。”管子遂卒。卒十月,隰朋亦卒。桓公去易牙、竖刁、卫公子开方。五味不至,于是乎复反易牙。宫中乱,复反竖刁。利言卑辞不在侧,复反卫公子开方。桓公内不量力,外不量交,而力伐四邻。公薨,六子皆求立易牙与卫公子内与竖刁因共杀群吏立公子无亏,故公死六十七日不敛,九月不葬。

    (节选自《管子·戒第二十六》)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六子皆求立A易牙B与卫公子C内D与竖刁E因共F杀群吏G立公子H无亏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讳,指因有顾忌而不敢说或不愿说,与成语“直言不讳”中的“讳”字意思相同。 B . 消息,指消长、增减,即一消一长,相互更替,也就是变化的意思,喻荣枯盛衰。 C . 焉,表疑问,怎么的意思,与《愚公移山》中“且焉置土石”的“焉”意思相同。 D . 敛,指入殓,把死者放进棺材,与《促织》中“成不敢敛户口”的“敛”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桓公去慰问久病卧床的管仲,向管仲询问国家政事可以托付给谁,管仲分析了鲍叔的为人,认为他不适合托以国家重任。 B . 管仲死后,齐桓公免去了易牙、竖刁和开方这三个人,但由于各种原因又将他们召回,导致齐国内不量国力,外不计国交。 C . 管仲借一天到晚准备咬人的狗比喻易牙、竖刁和开方这三个人,警示齐桓公一定要铲除他们,齐桓公当时答应了他的请求。 D . 苏洵认为,国家安定强盛与否都会有原因,从某一方面看,齐国大治是因为有鲍叔牙,而齐国发生祸乱是因为管仲。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之生朋,以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

      ②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5. (5) 苏洵认为齐国发生祸乱的原因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