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最近, “电子榨菜”、成了网络热词。该词顾名思义,是在用餐场景下观看,像榨菜一样被赋予“下饭”功能的视频。
情景伴随式观剧,成为当下不少人的生活习惯。拆开外卖盒,拿出手机支架,滑动屏幕打开想看的视频。这充满仪式感的一幕成为当下年轻人吃饭的主要场景。大家经常在社交平台热烈讨论哪些影视作品更“下饭”,欣赏“电子榨菜”成了很多年轻人吃饭甚至日常文化生活的标配,构筑了一道独特的社会景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认识这一新兴现象及其在当代社会流行的原因,同时审视其盛行对文艺创作乃至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应成为业界关注的重要议题。
材料二 看似需求旺盛的“电子榨菜”也在反噬视频创作的良性生产空间。拿影视解说来说,几分钟的故事梗概终究无法取代影视艺术带来的综合性视听享受与余韵回味。可是,AI配音、张口闭口“小帅” “小美”的解说博主却可以轻易被复制、被取代、被抄袭。不难发现,时下的解说文案越来越粗糙、别字满屏,彼此间的抄袭、盗用冒用更是不计其数……甚至有自媒体机构只为同类话题或热点的一时流量,蜂拥而至“批量生产”。
“电子榨菜”正在榨干的是用户的时间精力。高度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利用碎片时间放松身心无可厚非。电视时代,情景喜剧承担类似功能,时长几分钟的“泡面番”动漫也可归为此类。然而,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让“电子榨菜”从填满佐餐下饭、通勤路途的“榨菜”,逐渐成了掏空所有闲暇时间的“代餐”。表面上,我们通过“电子榨菜”释放压力、获得乐趣,可当其成为人们闲暇时光下意识的唯一选择,或许也就剥夺了我们真正享受闲暇的能力。
材料三
材料四 年轻人为何容易沉迷短视频? 其原因不只是“短视频好看”这么简单。有研究指出,沉浸式平台迎合青少年个性化兴趣口味,“技术多巴胺”激发青少年追求持续快感,代偿性满足契合青少年娱乐、信息、社交需要,都是短视频让年轻人为之着迷的“诀窍”。
作为一种媒介形式,短视频并不一定会导致未成年人沉迷,但是,如果未成年人在生活中难以找到能在各方面与之抗衡的其他精神生活方式,自然容易在短视频里越陷越深。青少年若想减少网络海量信息带来的消耗,更多的是需要去筛选有效信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提醒自己真正需要去落实与思考的事情是什么,而不是茫然地将自己的注意力送给平台与广告商。
如果必须选择一款“电子榨菜”来佐餐的话,有以下两个建议:一是尽量选择“优质产品”,创作者是否用心是一个标准,不跟风或者人云亦云也是一个标准,一般优质的产品往往带有“索引”性质,因为这个视频你就会想要去了解更多有助于拓展自己知识的内容,从而达到正向的观看作用; 二是调整“进食”的心态,即便只是简单的饭食也有不同的吃法,当你不再狼吞虎咽而改为细嚼慢咽时,你会发现,即使不依靠那些“电子榨菜”你也可以吃得下那些看起来味道平淡却回甘无穷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