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款贤?’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艳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节选自《公孙丑·章句上》)

    材料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 , 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一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

      由汤至于A武丁B贤圣之君六七作C天下归D殿久矣国久则E难变也F: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诚,确实、实在,与成语“诚惶诚恐”的“诚”意思相同。 B . 以,辅佐,与《过秦论》“以为桂林象郡”的“以”意思不同。 C . 通,精通,通晓,与《报任安书》“通古今之变”的“通”意思相同。 D . 从,同“纵”,与《屈原列传》“齐与楚从亲”的“从”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不喜欢被拿来和管仲相比,他认为管仲受到齐桓公的信任,行使国家政权那样久,然而功绩少。 B . 公孙丑疑惑周文王那样的仁德却没有能够统一天下,认为他不值得学习。孟子却认为没有人比得上周文王。 C . 孔子很少谈论功利,常常防范功利这个罪恶的根源,他认为事情都依据功利去处理,一定会招致怨恨。 D . 孟轲周游列国,到了大梁,梁惠王不实施他的主张,认为他的思想主张迁阔,不能处理实际问题。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

      ②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5. (5) 孟子的王道思想在当时没有被齐宣王、梁惠王采用,原因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