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柳州模拟)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者:要在守正创新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李敬泽:传统文化深入人民生活,是一种如盐在水的关系。我们虽不一定深读古籍,但孔子的教诲、庄子的风姿已潜移默化影响我们。传统文化的真正活力不仅仅在书柜里,是在人的心里、人的生活中,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的骨子里、灵魂里。

    当代之传承发展,就是守着我们文化的根基,对新的问题作出解答和回应。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在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重大问题上,有着独特的关切和独特的方向。我们随时准备着迎接新的考验,并在不断地回应中,把道路走得更宽广,空间更宏大。

    守正,就是不要忘记我们的来时路。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记忆,更是一个人生和文化的方向。传承文化,不管怎样,都不要失去这个内在的方向感,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就像河水会遇到高山、高原一样,记住自己的方向感,每一代人做出自己的创造,去冲开一切,去往新的空间。

    记者:文学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文化的沉淀和传承。作为一位文学工作者,您觉得文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李敬泽:文学在中华文明构建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体现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中文里“文明”这个词,“明”指的是光,是照亮四野的。“文”指文字、文章,用文字来书写世界,是文明的根基和起始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建立意义,就是从对世界的书写开始的。

    中国人的道、中国文化的道在“文理”里。这个“文”是广义的,但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文学。韩愈说“文以载道”,正是这个意义。文学在我们的文明中,对建构我们的情感、认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有人不常读文学作品,但文学的影响仍在,它丰富我们的底蕴、增添我们的色彩。

    记者:站在作家的立场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家何为?

    李敬泽:新时代,文学肩负着神圣的责任,正在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新时代作家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当代审美追求进行创作。要守正创新,捕捉新的语言、人物和形象。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人类文明,学习借鉴优秀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作,展现中华民族特色和精神。

    (摘编自肖姗姗、李志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文学有关——专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

    【材料二】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精髓,也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既有历史的纵深,还充分彰显了当今的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视经世致用。《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朱熹注释为:“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无形的道和理不是虚无,而是通过一定的器物来表达和承载。道器不离,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文以载道,实际上讲的就是道器不离的关系。体用关系是与此相关的另一对基本范畴。道和体都是根本的东西,是经世而不能改的始终如一的根本道统,但是都必须通过现实的具体的器和用的方式来承载和彰显以致用。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得以延续,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从来没有背离或抛弃道统,这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而这个道统的基本特点就在于经世致用。“经世”的东西能够经世,在于它能够变通、与时偕行,能够面对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为我们的存在提供文化智慧,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就是中华民族道统的一个返本开新的过程。我们的文化事业不能够脱离这个道统,又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态。

    我们要续写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就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我们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而要担负这个使命,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也就是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充满青春活力,永葆真理的力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之道同样如此。体用贯通,告诉大家理论和实践不能脱节、道理和现实不能分离,这样一种文化传统和马克思的真理在当代中国就成了我们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遵循。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就是把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和唯物辩证法的逻辑,在革命性实践中不断改变着主客观世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从而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摘编自董振华《深刻理解“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独特的视角,让我们以独特的关切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重大问题。 B .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代人冲开一切传统,去往新的空间,追求全新的文化形态。 C . 道统能够“经世”,在于它能够变通,能够灵活适应时代变迁,持续为现实世界提供指导。 D . 两则材料不同程度地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对建构人的认知起到作用,一个人不读文学作品,就无法建构正确的认知。 B . 坚持体用贯通的道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根脉,能使中华文化延续。 C . 马克思主义充满青春活力,永葆真理的力量,是因为它来自于实践并不断发展。 D . 只要文化事业不脱离道器不离的道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能返本开新。
    3. (3) 下列选项不属于“两个结合”具体体现的一项是(    )
      A . 上海市在城市治理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昔日的“工业锈带”杨浦滨江改造成了“生活秀带”。 B . 陕西安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风民俗、村规民约、家规家训中,重塑乡村文化价值体系。 C . 郑州歌舞剧院从隋代乐舞俑获得创作灵感,编导了表现盛唐时期审美风格的古典舞《唐宫夜宴》。 D . 广电总台聚焦重大主题,坚持“下生活”,打造了一批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优秀作品。
    4. (4)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恰当的一项是(    )

      内容

      思想理念

      特征之一

      具体含义

      二者关系

      中华民族文化理念

      道器不离

      道:抽象的道理

      道、体是根本,通过器、用来承载、彰显以致用。

      器:具体的器物

      习近平文化思想

      体用贯通

      体:世界观方法论

      用:实践生活

      A . 道器不离是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中最基本的特征。 B . “文以载道”中的“道”很大一部分是文学。 C . 道器不离与体用贯通分属两种思想,不具有相关性。 D . 脱离了器、用的道、体是无法彰显以致用的。
    5. (5)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该如何创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请结合两则材料概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