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揭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宋皇祐四年八月,在外为官多年的欧阳修带着母亲的灵柩回到了家乡江西永丰,是年冬天,《欧阳氏图谱》成为后人修谱的典范体例,而且翻阅宋代史籍,可以看到,同姓血缘团体“累世义居,如何维系秩序?据记载,抚州金溪县以前有邓、傅两个大姓,“远近颇畏之”,而且邓家两个儿子,邓、傅两家在地方崛起靠的还是武力,而不是科举功名。傅家后来“离析”了,原因是“俱受制于陆”。这个“陆”,就是大名鼎鼎的陆九渊家族。这使人不禁想起一个有趣的事实,而是祝家庄这样的家族武装力量。小说家言不足为证,但亦非空穴来风。

    宋代在基层社会占据着强势地位的几百人聚居的大家族很显然和明清时期的“宗族”有着明显的不同。明清时期的宗族是一个个独立生活的家庭组成的,而且,他们有着可以祭拜先祖的“祠堂”。历史上,宗法理论只适用于贵族,而且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至于“庶人”则“无庙”,“祭于寝”。当然,在坟墓上祭奠。另外有一个模糊边界的做法,就是把祖先影像放在佛寺、道观和官方认可的贤良祠中祭拜。但并不是每个人的祖先都有资格。宋元出现了许多以祖先为著名先贤而要求单独设立贤良祠祭拜的事例。江西吉水杨氏家族曾经出现过杨万里和杨邦义两位名人。杨万里是宋代名臣、文学家,绝食而死,死后谥“文节”。杨邦义据说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铁心的原型,坚贞不屈,被金人剖心,后来,又放入其他祖先牌位,正式变成了初坐,但这已经是明初的事了。

    正是由于宗法礼制局限而无法“敬宗收族”,宋代的理学家觉得要改革宗法礼仪,放宽对祭祀等级的限制。朱熹的《家礼》第一句话就是“君子将营宫室必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朱熹设想,适用的是小宗之法,即五世则迁,即使富于改革精神的朱熹所倡导的祠堂离明清时期的祠堂还相差甚远。实际上,从“庶人祭于寝”到允许建祠堂拜先祖的过程非常漫长

    无论如何,从宋代到明代的中国南方基层社会,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变就是,就这样由一个儒家的理念,变成了明清以后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

    (摘编自黄志繁《宗族的由来》,有改动)

    材料二

    《传统家族试论》说宋元以下有“新的宗族结构出现”,“新式宗族是由许多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或共祖家庭组成的,共财单位很少超出同祖父的成员,图图相连,牵牵扯扯,是所谓的“一方之望”。他们回籍行孝,其价值、行为、道德表率作用

    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思路是沿着由上到下的系统关系走的,所以在人际伦理中也就强调尊高者的义务。孔子很早就与弟子讨论过士的行为的规范榜样作用,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的话对中国历史上士人阶层的人格塑造和定位有着长久和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的各类文献资料都反映出,与地方下层社会的庶民思维之间有难以衔接的矛盾。其中,“孝”在庶民中间就没有被完全贯彻实行。“礼下庶人”“化民成俗”的工作

    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士,而且士在组织大家、管理各种事务的同时,还沟通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关系,通过使“道”与乡土衔接让“地方”具有更多自足的意义。而宗庙、家谱等,正是这些礼仪和儒家思想观念、价值下到民间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徐跃《花开即故山》,有改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材料一中杨万里死后得到“文节”谥号的事例,可以看出士在中国传统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所起的榜样作用。 B .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宗族做出思考,但所依据的史料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并不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C . 材料二关注到儒家思想的局限性问题,如“孝”这个观念只适合读书人,导致其无法在庶民中间被践行。 D . 材料二指出,传统乡村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呈水纹状网络结构,这与《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内涵一致
    2. (2)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欧阳氏图谱》为“欧阳氏后人建构宗族的基础”,可见族谱对宗族有重要意义。 B . 根据封建宗法理论规定,老百姓可在自己房屋中、坟墓上或贤良祠中祭拜祖先。 C . 宋代理学家改革宗法礼仪并非为了变革社会,而是为了不断完善既有社会秩序。 D . 宗族由儒家理念变为实体性基层社会组织,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与很多人的努力。
    3.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材料一第四段从朱熹的改革说起,推演出祠堂形成过程之漫长,论证思路严谨清晰。 B . 材料一通过比较宋代大家族与明清宗族的不同之处,阐释了宗族的由来。 C . 材料二举孔子与子贡的问答为例,意在论述士应以修身自律、不辱使命为己任。 D . 材料二第三段围绕士在沟通上下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展开论述,肯定宗庙的意义。
    4. (4) 材料一认为“小说家言不足为证”,却两次提到小说中的人物或事迹,请简析其作用。
    5. (5) 材料一、二均关注到“礼下庶人”的现象,但论述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