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4·贺州模拟)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巷里的老墙

    梁衡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幅幅读不完的画。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学画的儿子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

    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⑧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而一坡青瓦斛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⑨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文章以墙作画,对其变化与特点作整体描述,跟随作者漫步深巷,完成表格填写。

      一幅幅读不完的画

      墙画名称

      红砖青石图

      老墙岁月图

      墙画特点

      线条纵横,层次分明。

      花草老墙,

      和谐共生。

      ③ 

      断墙塌败,生机盎然。

    2. (2) 下面是小西就文中画线处提出的思考问题,请你帮他答疑解惑。

      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思考:文章在人称使用和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请分别回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3) 说说本文第⑦段引用岳飞的诗歌《花桥》有什么作用。
    4. (4) 阅读思维应该是立体多层的,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借“老墙”表达的多重情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