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八上·应城期中) 文学性文本阅读

    树  碑

    ①这碑不是石制的,而是木制的。具体来说,是一棵树,一棵柏树,立在村前的南山上。

    ②故事已经很老了,至少有八十年。故事里的人们,先是褪去了名,后来又褪去了姓,再后来,只剩下了性别。但那棵树,那棵柏树,越长越高,四季葱茏。站在树下,必须仰望 , 才能看见不断向天空延伸的树梢。

    ③故事的主角,是我大姑。大姑牺牲的时候,才六个月,家里人还没来得及给她起名。

    ④跟父亲谈及此事,我问父亲:“我大姑是怎么牺牲的?”父亲并未立刻作答,而是点燃一根烟,吧嗒吧嗒地抽了起来。

    ⑤“我也是听你爷爷讲的。由于汉奸通风报信,你爷爷所在的连队遭到鬼子追击。你奶奶怀里抱着你大姑,那时,你大姑才六个月,估计是饿了,便哇哇大哭。这还了得,鬼子正追得紧,这一哭,岂不暴露目标了啊!”

    ⑥“那怎么办?”我追问道。

    ⑦“战士们都盯着你奶奶和她怀里的孩子,然后,又看看你爷爷,他的眉头蹙成一个疙瘩。说时迟,那时快。只几秒钟的工夫,你爷爷便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让你奶奶瞬间泪如雨下……”

    “什么决定?后来到底怎么样了?”我急得抓耳挠腮。

    ⑨“唉!我那可怜的姐姐啊!”父亲的话里带了哭音,“你爷爷的原话是,‘舍小家,保大家’,用你大姑的命,换整个连队的命。否则,整个连队不仅走不脱,还可能会全军覆没!”说到这里,我看见父亲把烟头掐灭,咳嗽了一声,清了清喉咙。“你爷爷把你大姑从你奶奶怀里抱过来,让大家穿过这片密林,朝东走,他往西去,天黑前,所有人在弥河滩会合。接着,他便大步流星地向南山方向奔去。

    ⑩后来,我证实了父亲的说法。南山的东北方向,确实有一大片苹果林,以此为界,穿过苹果林往东,是蜿蜒流淌的弥河及河两岸密密匝匝的杨树林;苹果林的西面,则是乱石岗,越过乱石岗,就是南山。南山上杂木丛生,尤其是每年霜降前后的红叶,像一片熊熊燃烧的火海,又像层林尽染的血海。漫山遍野,一望无际的红啊!很容易令人溢出眼泪来。

    ⑪爷爷抱着他的第一个孩子,穿过乱石岗,走进红树林,像是走进了火海,走进了鲜血染成的红树林。孩子啼哭不止,枪声吆喝声也越来越近了,他不由得加快脚步,登上南山的一处高坡,这才停了下来。他把孩子搁在一块石板上,因为啼哭,孩子小脸通红,任由鼻涕眼泪在脸上滂沱。爷爷摸摸孩子的脸蛋,抹了一把泪,然后,迅速离开。鬼子很快就围了上来,定睛一瞧,原来只是个婴儿,这才发觉上当了。随着一声凄厉的哭嚎,婴儿的声音消失在红树林里……

    ⑫连队安全转移了,但天黑前,爷爷并未跟连队会合。入夜之后,爷爷借助皎洁的月光,返回了南山,在那块大石板附近,他看见了被鬼子杀害的孩子,他浑身颤抖,掩面而泣。次日,附近的村民发现了山石上凝固了的血迹,一棵柏树下,有一抓新添的黄土。

    ⑬我从未见过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和奶奶都过世了。关于他们的故事,大都是从父亲或村里人口中了解到的。对我大姑的事情,他们所知甚少,毕竟那是一个仅在世上存在了六个月的婴儿。但是,她也是我所知道的我们那个地方年龄最小的烈士。

    ⑭八十多年过去了,我跟父亲当年的那段对话,仍牢牢地记在我的心里,当然,话题仍是关于我大姑的。

    ⑮“如果我大姑能够活下来,不知道爷爷会给她起个什么名字?”

    ⑯“你二姑叫金穗,你三姑叫银穗,你大姑……应该叫玉穗吧!”

    ⑰“玉穗?这个名字不好听,不如叫麦穗。”

    ⑱“一个小孩子,你懂什么?一边儿去!”父亲瞪着眼珠子,大声呵斥我。

    ⑲大姑牺牲时葬在了柏树下,我便把那棵柏树当作我大姑的墓碑,逢年过节,我都登上南山看看我大姑。

    (选自《小说林》2023年第2期,文/史鑫,有删改)

    1. (1) 阅读文章,说说怎样理解第②段中加点的“仰望”一词。
    2. (2) 阅读第⑤~⑫段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连队遭到鬼子追击,大姑饿得大哭→①爷爷做出决定,→②爷爷抱着大姑登上南山,→③

    3. (3)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什么决定?后来到底怎么样了?”我急得抓耳挠腮。(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②让大家穿过这片密林,朝东走,他往西去,天黑前,所有人在弥河滩会合。接着,他便大步流星地向南山方向奔去。(请结合句子分析加点词有何表达效果)

    4. (4) 文中的柏树,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述。
    5. (5) 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