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遵义)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 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 必假以辞色, 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 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 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 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陷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毋尽言!”

    乙丑, 上问房玄龄、 萧瑀曰: “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 “文帝勤于为治, 每临朝, 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 一日万机, 虽复劳神苦形, 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 唯取决受成, 虽有愆违, 莫敢谏争, 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 置之百官, 使思天下之事, 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 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节选自《资治通鉴·贞观治道》)

    文本二

    人主之道,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是以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明君之道, 臣不得陈言而不当。是故明君之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能解也。故明君无偷赏, 无赦罚。

    (节选自《韩非子·主道》)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如虞世基等A陷事B炀帝C以保富贵D炀帝既弑E世基F等亦诛G公辈宜宜用此为戒

    2. (2) 下列对文本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假,文中是给予之意,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的“假”的意思不同。 B . 乙丑,中国古代干支纪日法,姚鼐《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也采用了这种纪日法。 C . 主意,与“(金桂)心里倒没了主意,只是怔怔的坐着”(《红楼梦》)中的“主意”同义。 D . 符契,符信的一种,用金玉竹木等制成,上面刻文字,分为两半,合在一起可以作为凭验。
    3. (3)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说,如果君主认为只有自己才是聪明的、正确的,而不听劝告,这样君主失去了国家,大臣也不能独自保全。 B . 唐太宗认为,隋二代灭亡的原因是隋文帝自行决定朝廷事务,就算大臣们伤身劳神处理政事,也不能切中政治要领。 C . 唐太宗希望营造纯正的朝廷风气,不提倡大臣们阿谀奉承。他敕令各部门发现文书不当的时候都应该秉奏,充分进谏。 D . 韩非子认为君主治理国家的理想状态是,不亲自操劳事务,也不亲自谋划思虑,不用过多发言,也不用作过多规定。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

      ②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

    5. (5) 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唐太宗与韩非子对于赏罚的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