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 , 归卒伍。”未至彭城,病重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注]时也。”

    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 , 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 , 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苏轼《范增论》有删改)

    材料二: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平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馋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注】:卿子冠军是秦末楚怀王臣宋义的尊号。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序号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物必先A腐也B而后虫生C之D人必先E疑也F而后谗G入之。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稍”指渐渐,与“稍迁至移中厩监”(《苏武传》)的“稍”词义相同。 B . “所立”是名词性短语,与“燕王吾所立”(《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所立”结构相同。 C . 赐骸骨,是婉词,是古代大臣请求致仕(即告老还乡)的用语。 D . 由“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可知楚国君王也和屈原一样姓屈。
    3. (3) 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邦善于采纳意见,他使用陈平之策致范增与项羽产生矛盾,范增大怒选择离开项羽,在路上病亡。 B . 苏轼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计策没有必然的联系。 C . 苏轼认为义帝是天下的贤君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义帝派沛公入关而不派项羽,二是识别并提拔了卿子冠军。 D . 文中提到范增曾与项羽共事,是平级关系,后来却成了君臣关系。苏轼从这个角度分析认为范增见识浅陋。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

      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5. (5)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和材料二分析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哪种能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