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 余自齐安舟行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 , 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余欺也!

    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见闻,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取材于北宋苏轼《石钟山记》)

    (二)

    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 , 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粘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取材于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余自齐安舟行临汝        适:到……去 B . 而察之        徐:仔细 C . 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    殆:大概 D . 而登,其地平坦        烛:用烛光照明
    2.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迈乘小舟        夫人之相 B . 多小诗        何谓阁子也 C . 噌吰 , 周景王之无射也    至今游石钟山 D . 郦元之见闻        不知何人作也
    3.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B .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C .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 .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4.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课内文言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中“丁丑”是用来纪日的。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B . “吾妻来归”中“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吾妻归宁”中“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省亲。 C .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秀才”是指科举考试中通过了院试获得的称号。 D .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
    5. (5)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寺僧让小童持斧敲击一二乱石,是为了表明石钟山上的石头音质动听。 B . 苏轼之所以与苏迈乘船至绝壁之下,是想亲自探究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C . 到清末,还有很多游览石钟山的人相信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理由的看法。 D . 彭雪琴曾在冬日进入石钟山下的洞内游赏,但他并不是第一个进洞的人。
    6. (6) 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何独兹山为然乎?

    7. (7) 请简要分析彭雪琴批驳苏轼对石钟山命名看法的思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