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一下·湖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威而倾其国。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将相之管主而隆家此君人者所外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住之至尊也 , 主威之重也,主势之隆也。此四美者,不求诸外,不请于人,议之而得之矣。

    昔者纣之亡,周之卑,皆从诸侯之博大也;晋也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弑其君者,皆此类也。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燕、宋,莫不从此术也。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故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谓威淫,社稷将危,国家偏威。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羽虽众,不得臣士卒。

    (节选自《韩非子·爱臣》)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材料三:

    (鲁)庄公十一年,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 , 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既而闻之曰:“公子御说之辞也。”臧孙达曰:“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一年》)

    【注】①臧文仲:即臧孙辰,鲁大夫。②公子御说:庄公子,闵公弟,后即位为桓公。③臧孙达:即臧哀伯。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将相之管主A而隆家B此君人者C所外也D万物E莫如身之至F贵也G位之至尊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乘,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B . 捐,“抛弃,舍弃”,文中“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和“功不唐捐”中的“捐”字意义相同。 C . 善,“认为……正确”,与《齐桓晋文之事》“善推其所为而已矣”的“善”意义相同。 D . 孤,是古代王侯或帝王的自称,意为少德无助之人,此外还可谦称“寡人”“不榖”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非子认为商纣灭亡,周朝式微,晋被三分,齐被篡权,都和诸侯强大或群臣富有有关。 B . 魏徵认为,像唐尧、虞舜这样的明君能无所不知,不会受坏人蒙蔽,也不会被巧言迷惑。 C . 韩非子《爱臣》旨在维护君主权威和统治稳定,对当时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D . 宋国发大水,鲁庄公派人表示慰问,臧文仲通过宋国君的回答推断出了宋国兴盛的原因。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②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5. (5) 人君要巩固统治地位,须懂得为君之道。这三则材料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