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
  • 1. (2024·模拟) 科技创新,发展生产力。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航海用的船舶在大小和设计上都有了惊人进展,有些船除了货物外还能运载600多人。这些船采用了多重桅、分隔密封舱和同样重要的船尾舵。哲学家朱熹是所谓的新儒教的奠基人,但他对许多实用科目感兴趣而且十分内行⋯⋯比如,他与达·芬奇一样,但比后者早了3个世纪,作出了正确的推论,并写下了关于地壳隆起的地质学理论的首次陈述。在农业、制造业和运输方面,南宋在以前的基础上迅速研制出大量新式工具和机器:用于耕种和脱粒;用于纺织纤维;以及用于绞盘、斜面、河闸和改进水陆运载工具牵引性能等等。水钟及碾磨粮食和完成某些制造功能的水力磨坊也广泛使用。

    ——摘编自(美)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各种发明及成果统计表 (部分)

    时间

    人物

    发明

    作用

    1733

    约翰·凯伊

    飞梭

    只需一个人织布,产量增加对纱线提出了要求

    1765

    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带有机械轮子,家中使用, 满足了对纱线要求

    1769

    阿克赖特

    水力纺纱机 

    同时纺织多根线, 纺纱暂时压倒手工的织布

    1785

    卡特赖特

    水力织布机

    工厂里采用织布机和纺纱机增多,原棉的生产紧张

    1793

    艾里·惠特尼

    轧棉机

    棉花产量大大增加,促进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复兴

    1763

    瓦特

    改良蒸汽机

    对煤、铁的需求日益增长

    1807

    罗伯特·富尔顿

    蒸汽船

    蒸汽机成功地用于内河航船

    1829

    乔治·斯蒂芬森

    蒸汽机车

    蒸汽动力用于陆上铁路运输

    ——摘编自(美)R·R·帕尔默《工业革命: 变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三 我们基本上是在学习苏联技术和计划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进行建设的。我们党采纳了正确的建设方针,集中全国主要财力、物力和人力,5年工业总投资250多亿元,统配全国70%以上的物资,抽调各条战线的优秀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建设队伍,充分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有利于我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提高生产、降低成本、厉行节约,增加财政收入,积累资金搞建设。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服从大局,积极支持、拥护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建立起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工业体系的雏形,我国落后的经济面貌开始改变。

    ——摘编自杨琰《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创立、发展及其历史贡献》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其主要载体是产业,核心引擎是创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创新”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1957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工业体系雏形”能够建立的原因。
    4. (4) 根据材料四,回答“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及涉及到的产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