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河池模拟)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脑对进食和食欲的控制程度之高或许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有些人或许以为进食和食欲全由体内加工和储存食物的部位,也就是胃和肠道来控制,最多加上肝脏或脂肪储备的输入。没错,这些部分各自承担着它们的职责,只是并非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起主导作用。

    拿胃来说,大多数人吃饱了会说感觉胃“装满”了。吃进身体的食物到达的第一个主要场所就是胃。随着食物的进入,胃会扩张,胃部神经发送信号给大脑,让大脑抑制食欲,停止进食,这完全讲得通。但事实是胃的扩张信号仅仅占饮食和食欲控制的一小部分,在向上通到更复杂的大脑因素的长梯中,这只是最底下的第一根横杠。更何况,长梯有时还是曲折的,甚至是转着圈上升的。

    影响食欲的并非只有胃神经,起作用的还有激素。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是一种降低食欲的激素;胃释放的食欲刺激素则起提升食欲的作用。假如脂肪储存比较多,抑制食欲的瘦素就分泌得比较多;假如胃一直空着,就会分泌刺激素来提升食欲。很简单,对不对?可惜并非如此。人体或许可以按照自己对食物的需求提高激素水平,大脑却总能很快习惯,水平维持过久的话,大脑还会有效地忽视它们。大脑最拿手的一种本事就是忽略那些变得完全可预期的信号,无论信号本身可能有多么重要。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总是还能“再来一口甜点”?你或许刚刚吞下一头牛身上最棒的部分,或是已经酒足饭饱,可是再来一块巧克力或是一个三球冰激凌的话,照样能行。为什么?如何做到的?既然胃已经填饱,怎么可能再装下更多东西呢?原因主要是大脑做出了执行决策,它认为“不,胃还装得下”。甜点的甜是大脑认得出且想获得的明确奖赏,于是它否决了胃给出的“装不下”的信息。目前尚不明确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是人类需要相当复杂的饮食来维持最佳状态,因此比起被动地依赖基础代谢系统能获得什么就摄取什么,大脑不如直接插手对饮食的调控。倘若大脑的插手到此为止倒也罢了,然而并不。事情还没完。

    对于进食这件事,后天习得的关联所起的作用大到不可思议。打个比方,有的人可能原本超级爱吃蛋糕,吃了好几年都没什么问题,可是突然有一天,吃完蛋糕却生病了——可能是因为蛋糕用了变质的奶油,也可能是因为里面有某种导致过敏的原料,还有可能(最烦人的一种情况)仅仅是某种在刚吃完蛋糕后出现的问题导致人体生病。于是,从那时起,大脑就把蛋糕和生病联系了起来,和蛋糕划清界限,甚至到了多看一眼都想吐的地步。与厌恶建立起联系可以让人避免吃下有毒或致病的东西,这种联系很强,而且很难打破。哪怕你已经多次进食某种食物并且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但若大脑就是说“不!”那你也拿它没辙。

    不过也并不是非要到致病那么严重的地步,所有以食物为基础的决策几乎都受到大脑的干涉。大家或许听过“好不好吃先由眼决定”之类的说法。人的大脑主要——高达65%——靠视觉而非味觉获得信息。尽管视觉和大脑之间这种联系的特性和功能变化极大,但视觉无疑是人脑的核心感觉。相反,味觉的作用实在是弱到令人尴尬。蒙住眼睛且堵住鼻子的话,普通人往往连马铃薯和苹果都分不出来。显然,感知信息时,眼睛起的作用要比舌头大多了。因此,食物的样子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感受,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昂贵的餐厅要费那么大力气摆盘了吧。  

    每个人日常的生活规律也极大影响着人的进食习惯。想一想“午餐时间”这个词你就明白了。午饭的饭点是什么时候?大多数人可能会说12点到14点。为什么?如果说吃东西是为了获取能量,那么为什么从车间工人、伐木工人之类的高强度体力劳动者到作家、程序员之类的案头工作.者,大家都在同一个时间段吃午饭?原因在于,人们很久以前就一致认定了午餐时间并且很少对此质疑。一旦掉进这个模式,大脑马上就期望它保持下去,于是人就会因为时间到了而觉得饿,而不是出于饥饿才觉得该吃饭。大脑显然把逻辑看作宝贵资源,一定要省着用才行。

    人们的饮食起居制度中,习惯占了很大比例。一旦大脑开始预判,身体很快就会随之调整适应。体重超重的人只需要少吃并且饮食有节就可以减肥,这说法固然不错,实际上却没那么容易。造成进食过量的原因追根溯源有很多可能,比如为了舒缓情绪。当人悲伤或抑郁时,大脑就会向身体发送“累了”“倦了”的信号。而人在累了、倦了的时候,最需要的当然是食物!

    人的大脑和身体一旦适应了高热量摄入,再要减少就很难了。你一定看到过短跑运动员或马拉松选手跑完以后呼哧呼哧地大口喘气吧?是不是就像在“狼吞虎咽”着氧气?谁也不会说他们不懂得节制,更不会说他们懒或贪婪。进食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尽管没那么健康),一旦身体变得期望摄入更多食物后,就会变得更难停住。正因为存在太多可能,我们没法确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人当初吃得超过了实际所需,并且变得习惯于此。倒不妨说,一个物种经过长期演化,变得无论何时只要有吃的一定会吃后,在面对取之不尽的食物时,进食过量只会是无可避免的事。

    假如还需要更多证据来体现大脑对进食的控制,请考虑一下进食障碍的存在,比如厌食症或贪食症。大脑成功地让身体相信体形比食物更加重要:“你不需要食物!”就好比让汽车相信它不需要汽油一样。这样做既不合理也不安全,但令人担忧的是,它却一再发生。运动和进食,两项基本需求因为进程受到大脑的干扰而变得毫无必要地复杂。

    (摘编自迪安·博内特《是我把你蠢哭了吗?》,朱机翻译)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影响人的食欲的最重要的部位是胃和肠道,另外还包括肝脏、脂肪和大脑。而且大脑对进食和食欲的控制程度非常高。 B . 人体进食后,首先胃会扩张,然后胃部神经发送信号给大脑,一直到吃饱为止。这一过程中,胃发送的信号只是小部分因素。 C . 当人体按照自己对食物的需要提高激素水平后,大脑会很快习惯这种激素水平,且能长久维持,进而忽视它们的存在。 D . 尽管体力劳动者和作家对能量的需求并不相同,但大多数人会在他们认定的午饭时间觉得饿,这取决于大脑对模式的认定。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体储备的脂肪会分泌瘦素降低食欲,因此,脂肪含量较高的人的食欲相对较低。 B . 人体在饱食后还能再吃进甜食,是因为大脑喜欢“甜”味,并做出了执行决策。 C . 大脑主要靠视觉获得信息,构成“美食”的诸多因素中,视觉的满足感很重要。 D . 体重超重的人很难做到少吃或饮食有节,因为大脑的忽略会使身体适应饮食习惯。
    3.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门见山,用形象化的语言提出“脑对进食和食欲的控制程度很高”这一中心论点。 B . 为分析大脑收到抑制食欲、停止进食的信号过程的复杂性,文中用比喻说理,形象易懂。 C . 文章通过引用权威数据(如人的大脑主要——高达65%——靠视觉而非味觉获得信息)来增强论点的可信度。 D . 以运动员或马拉松选手运动后大口喘气为例,证明身体变得期望摄入更多食物后更难停住。
    4. (4) 下列证据中,不可以证明大脑对进食具有很强的控制力的一项是( )
      A . 即使胃已经填饱,但还能再装下一些甜点。 B . 食物的样子会影响人们对食物的选择。 C . 食物所含热量多少影响人的进食口味。 D . 人们的进食习惯会影响食量。
    5. (5) 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道:“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用到了“莼鲈之思”的典故。《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请结合本文分析张翰怀念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可能存在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