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 , 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械阳宫,扶辇下 , 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材料二: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到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愿足下勿复望陵。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男儿生以不成A名B死则葬C蛮夷中D谁复能屈身E稽颡F还向G北阙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足下,旧时交际用语,一般用于上称下或同辈相称,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之情。 B . 除,文中指宫殿的台阶。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兴利除弊”的“除”不同。 C . 春秋,常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文中指年纪,“春秋高”意思为年纪老。 D . 茅土,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按封国所在方向取相应颜色的土,包以茅草而授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陵从多角度劝降苏武,没有成功。李陵陈述苏武兄弟惨死,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儿女生死未卜的悲惨遭遇,想以此打动苏武。 B . 李陵以老朋友的身份劝苏武投降,遭到苏武反驳。李陵用自身经历和汉武帝的行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苏武投降,言辞恳切。 C . 李陵回信中为自己投降进行了辩护。李陵给苏武的回信中表明自己并非是贪生怕死的小人,之所以没有选择为气节而死,是想要有所作为。 D . 李陵回信中为苏武回汉朝后打抱不平。李陵认为汉朝对苏武守节的奖赏微薄,这样很难让远方的臣民效命,说出了李陵和苏武的心里话。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5. (5) 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后,对汉朝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