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三下·益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恶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 , 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减)

    材料二:

    悼之四年,晋荀瑶(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驷弘曰:“智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智伯入南里,门于桔秩之门。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智伯谓赵孟(赵襄子):“入之。”对曰:“主在此。”智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 , 庶无害赵宗乎!“智伯不悛,赵襄子由是基(憎恨)智伯,遂丧之。智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节选自《左传》)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 ”。

      夫A才B与C德D异E而F世G俗H莫I之J能K辨L通M谓N之O贤P此Q其R所S以T失U人V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挟,指怀有,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遗游”的“挟”字意思不相同。 B . 严,指敬重、尊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的“严”字意思不相同。 C . 审,指清楚,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字意思不相同。 D . 耻,指耻辱,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意思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 B . 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 C . 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愎自用、怙恶不悛是《左传》中智伯失败的原因。 D . 《左传》中这一段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赵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
    4.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②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

    5. (5) 司马光的“取人之术”认为: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请阐述其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