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材料一】

    春节作为岁首年始,它的起源与“年”的概念形成密切相关,而“年”概念的形成又离不开历法的进步。历法作为安排年、月、日的方法,在天文学意义上共有三种,即太阳历、太阴历与阴阳合历。

    简单说来,太阳历以回归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现代测定值大约为365.2422天)为基本周期,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如现在的公历。太阴历是以朔望月(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为月的基本周期,12个月组成一年,为354日或355日。

    而我国早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就已形成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的阴阳合历。《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任用羲氏、和氏家族中的贤能之士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掌握其规律,并授民以时,“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说明当时已能够测定一年为366天,并且能够通过设定闰月的方式调节阴阳,使每个月符合月亮盈亏的变化,每年符合春夏秋冬的变化。

    夏商周及之前,“年”有不同的称谓。《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其中的“年”,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甲骨文的“年”字,便是人背禾的象形字。《说文》云:“年,谷熟也。”谷物一年一热,人们便以谷物成熟的周期作为一个时间单位,称为年。有了“年”的概念,也就能够确定年的开端。

    (选自《光明日报》2024-02-04,作者:张勃。有删改)

    【材料二】

    以正月初一为新年是从汉代开始的。汉武帝太初元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历法虽不断修正变化,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大年的名称屡有变化,但大年节的习俗模式依然传承。《史记·天官书》中说:“正月旦,王者岁首。”新年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官方必须举行盛大朝会,民间则要清洁环境,祭祀祖先,拜贺宗亲乡党。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称为元正、元日、元会。南朝人宗懔撰写《荆楚岁时记》记述荆楚年节民俗,是最早完整记录中国节日体系的书。书中讲到,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家人依次拜贺尊长。

    隋唐春节,称为元日、岁日、元正。元日是新春的节日,“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卢照邻《元日述怀》)。春节从唐代开始成为政府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每逢元日,朝廷都要举行早朝大兴,庆贺新年。民间在元日也要合家团聚,设宴欢庆。守岁习俗在隋唐时期普遍流行,连唐太宗李世民也为之兴奋,创作《守岁》诗称:“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宋元明清各代习俗类似,都将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而民间年节同样喜庆热闹,人们相互迎送往还。

    (选自《光明日报》2024-02-05,作者:萧放。有删改)

    1. (1) 根据材料一,说说影响“年”这一概念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2. (2) 我国古代民间的春节习俗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3. (3) 同样是介绍春节,两个材料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