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一下·佛山期中) 现代文阅读Ⅱ

    残 碑 

    侯发山

    回郭镇李氏祠堂前有一通功德碑,只有上半截没有下半截,自然,碑上的字也残缺不全。这通碑是纪念名医李诏事的。初立这通碑的时候,李诏事尚健在,时年68岁。①难道给活人立碎犯了忌讳才给砸的或者是主人配不上这块碑?此事还得从李诏亭去世说起。

    1940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李诏亭病逝。得知这个消息后,巩县(今巩义审,下同)本地及周边受患之人前来吊唁,成千上万,络绎不绝。由登封人氏王家彦带领大家捐款捐粮,聘请三个剧团唱了半月有余。八十多岁仙逝,算是喜丧。戏台两边搭糊建灶,以便众人吃饭看戏。棺木是用十二棵柏树的树心做成的,俗称“十二圆心”,是档次最高的棺材。下葬当天,送别的人群长达数里,个个泪流满面,伤心不已。棺材由三十二人拾,七十二人挽。路过之处,人们自发相遂,哀哭声响彻云霄,烧纸的烟雾遮天蔽日。乡亲们也都异常感慨,议论纷纷,有的说:“喷喷,县长死了也没这样的场面。”有的说:“老人家一辈子也值了。”有的说:“到了三周年,说不定比这个还热阔。”有的说:“坟前两块碑,一个是生前所立,一个是死后所立,世上少见!”有的说:“还有那些匾,什么‘悉诸传方”“曾饮上池’“长桑遗秋”“岐黄再世’,十多块呢,我都没听说过。”……

    隆重的场面李诏事的夫人也看到了,众人的议论她也听到了。悲伤之余,她替丈夫欣慰,同时也有一丝不安,觉得那道功德碑不能再保留。真正让老夫人下定决心砸碑的是李河的死—埋葬李诏事后的第三天,只有四十多岁的李河,因操办李诏亭的丧事被活活累死了。事实上,李河是因为李诏亭辞世而伤心过度才病逝的,当然,也有操心劳累的原因。

    得知老夫人的决定,亲成朋友和她的五个儿子都吓坏了,以为她给气糊涂了。大儿子天庞说:“娘,这是爹的脸,咋能砸呢?”这碑是1923年由王家彦带领河南六县(登封、偃师、观县、荥阳、温县、密县)数百民众立的,②碑阴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县受惠百姓名单,碑阳正文写“名医诏亭李老先生鲢泽悠长”,以彰显李诏亭的功德。

    老夫人叹息一声,说:“该事受的他都已享受到了,不能再让活着的人有负担。有‘湛水先生’这个名号就够了。”李诏事因其医术精湛,兼有如清水之德操,故人称“湛水先生”。

    同村人李仓苦苦哀求道:“大娘,老先生配得上这块碑,不能砸!”有一次李仓从李诏亭家门口经过,李诏亭看他气色不佳,断定他身体肯定有疾。原来李仓胸口有一个碗底大的疮,不疼不痒。李诏亭说:“此乃护心疗,趁尚未发作蔓延,需尽早医治。”李仓不想治疗,因为家境困难,手头拮据。“你这疮无须吃药。”说罢,李诏亭用冷水喷李仓的面部,然后手起刀落,立时将恶疗除掉。超然客公众号

    在场的其他人也都纷给出面劝解:

    “老人家,不能砸。”

    “干娘,万万不能砸!”

    “不能砸,老奶!”

    ……  ………

    老夫人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叹息了一声,说:“你们说,他若不是给人看病,年纪轻轻的时候会成瘸子?”

    这一句话把大家都问成了哑巴。

    有一年,罗口村的王指南悲病,找了多个医生,都束手无策。生命垂危之际,王指南的父亲王成春来请李诏孪。在去的途中,李诏亭看病心切,担心延误时机,抽了马一鞭子。马嘶鸣一声撒蹄飞奔,他却不慎坠马。王成春要带他去附近药铺诊治,他说:“皮外伤,不碍事。”说罢一癣一拐蹬鞍上马,恐痛赶到王成春家,给王指南看过病开过药方,直到王指南一剂药下肚,转危为安后,他才到药铺诊治。可惜的是,因为胎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时需要拐杖或者让人搀扶.

    老夫人又说:“你们说,他若不是给人看病,会撒下我一个人,自己先走?”

    在场的人面面相觑,也都默默垂下了头

    前几天,李诏事偶感风寒,适逢回郭镇李邵村杨清益的儿子悲了急症,杨清益亲自牵马来请。到了李诏事家后,得知李诏亭已85岁高龄,不能骑马,杨清益又用一乘小轿来请。他没有丝毫犹豫,不管家人的反对,不顾年老体弱,一边咳嗽着一边往外走。俗话讲,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但是,因为病人情况特殊,李诏亭竟然自己要求吃住在杨家。杨清益求之不得,千恩万谢。李诏亭一边给病人用药,一边观察病人的反应,有时半夜还要起床查看。如是三天,直到病人痊愈他方离去。不幸的是,李诏亭因疾劳交加,返家后的第三天便去世了。

    老夫人看到大家都默不作声,指着围在身边的五个儿子,缓和了一下口气,叮嘱道:“你们的爹看病不收钱,即便收钱,也是只收富人的钱。你们的爹没把医术传给你们,不要怪他,④他是担心你们定力不足,把路走偏。治病救人,人命关天,一旦失手,毁掉的不只是自己的名声,更是别人的一个家庭!男子汉大丈夫要养家糊口,必须找个正经营生……所以说,这通碑不能留,要砸……”话没有说完,老太太已经泣不成声。

    就这样,好好的一通碑被一砸两半。老太太不解“气”,要求彻底砸烂。五儿子天合年轻,脑瓜子灵,对老太太说:“娘,村里道路不平,不如抬去铺路,也算是我爹为世人做的最后一点贡献。”

    老太太这才签应,2016年,李家后人为纪念先祖,又把残碑找回来,立在了祠堂门前。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诏亭去世后,前来吊唁之人成千上万,安葬场面极其隆重,送别阵容庞大,棺材档次最高,盛极一时。 B . 老夫人在丈夫下葬后,担心在他三周年忌日可能会有比这更盛大隆重的场面,内心感到有些不安。 C . 李河因为李诏亭丧事操心劳累而死,更因为李诏亭辞世伤心过度而死,这成为老夫人砸碑的导火索。 D . 老夫人虽然也认可李诏亭医术医德,但是她依然对丈夫因为给别人看病落下残疾、忽略家庭不原谅。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运用选择问句,对李诏亭的功德碑被砸一事质疑,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句子②中“密密麻麻”,以受惠百姓数目之多衬托出李诏亭的普济众生,“懿泽悠长”表达了百姓的祈愿。 C . 句子③,承上启下,既是在场人们对老夫人质问的愧疚,也引出了下文对李诏亭去世原因的详细叙写。 D . 句子④,借老夫人之口转述李诏亭不将医术传给儿子的原因,旨在突出李诏亭的目光长远,知人善任。
    3. (3) 老夫人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分条概括。
    4. (4) 这篇小说构思巧妙,突破常规,从而出奇制胜,产生极佳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赏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