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
  • 1. (2024六上·玉环期末) 阅读。

    走进鲁迅

    【选文一】我认识的鲁迅先生(节选)作者:巴金

    ①对付敌人他可以利用他那些关于旧社会的知识,可以利用他那些“人情世故”;对待青年他却非常天真而且善良。

    ②以前,他同他的学生孙伏园一起旅行,他看见孙伏园体弱,便常常主动替孙伏园打铺盖卷儿。这一类帮助年轻朋友的事,在先生的一生中,其实是很多的。

    ③很少有人像他那样爱护青年。我记得有一回有人请先生吃饭,几个有地位的人在席上一致指责一个青年编辑的缺点,先生不满意这种缺席裁判,不待席终便拂袖而去。这个青年编辑就是《译文》期刊的编辑黄源。

    ④这以后《译文》停刊了,黄源也失了业。他为了《译文》复刊的事情四处奔走。他常常去看先生,有一回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了,我觉得很难过。”这是很自然地说出来的。

    【选文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作者:萧红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③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④“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⑤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选文三】一件小事(节选)作者:鲁迅

    ①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不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叫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②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①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一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③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是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④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⑤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⑥“您怎么啦?”

    ⑦“我摔坏了。”

    ⑧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⑨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路上除了“我”、车夫和老女人,没有其他人,烘托了车夫____、____的高大形象)

    ⑩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⑪……

    ⑫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选自小说集《呐喊》,有删改)

    【注释】①伊:她。文中指老女人。

    1. (1) 根据你的阅读理解,完成下面的对话。

      ①甲:我在阅读选文一时,聚焦关键句,罗列出了三件有关鲁迅的事例:。我认为鲁迅先生是 的。

      ②乙:我会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文章内容。在阅读选文二“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这句话时,我知道“之”指的是 ,鲁迅先生对此深恶痛绝的原因是 。在萧红的记忆里,鲁迅先生是 的。

    2. (2) 选文三共塑造了三个人物,其主人公是 。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塑造人物,其中描写了车夫的 ,描写了老女人的 ,还描写了“我”的 。小说还会借助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根据提示在选文三画横线处作批注
    3. (3) 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结合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在选文三中表达的情感。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写作背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场运动使得知识分子在劳动人民身上找到了革新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因而提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这个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工人阶级的新认识。这个时代背景为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现实依据。

      A . 作者认为当时中国的希望要寄托于劳动人民,那是唯一的希望。 B . 作者代表了知识分子,车夫代表了劳动人民,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尊敬与钦佩。 C . 文中表现出“我”勇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D . 短文揭示了知识分子应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深刻社会主题。
    4. (4) 有人说,像车夫这样做是会给自己惹麻烦的,读了这篇小说,你的看法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