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完成西南联大精神学习小报,同学们查找了以下资料。
资料一: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追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节选自《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有删改)
【注】①即1937年。纪念碑的背面,镌刻着1946年5月4日立碑时所能收集到的832位从军学生名单。
资料二:
闻一多在昆明的演讲 | ||
时间 | 演讲题目 | 演讲场合 |
1942年11月 | 《伏羲的传说》 | 西南联大文史学讲演 |
1944年5月 | 《新文艺和文学遗产》 | 西南联大五四文艺座谈会 |
1945年7月 | 《给西南联大的从军回校同学讲话》 | 西南联大欢迎从军同学返校大会 |
1946年7月 | 《最后一次讲演》 | 李公朴先生追悼会 |
资料三:
在常常要跑警报的情况下,西南联大的学术风气却是非常良好的。那时清华、北大、南开的教师都在联大教书,名教授很多。联大的大一国文是必修课,当时采用了轮流教学法,每一位教授只讲一个到二个礼拜。一般来说,轮流教学法的效果通常是很差的。不过那时教授阵容实在很强,轮流教学法给了我们多方面的文史知识。记得教过我大一国文的老师有朱自清先生、闻一多先生、罗常培先生、王力先生等很多人。……每当我回想起学生时代,我就会被西南联大优良的学风所感动,它为我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对物理学的品味大部分是在这所大学里的六年学习时间里形成的。
(节选自杨振宁《读书教学四十年》,有改)
资料四:
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到昆明东北郊龙泉镇龙头村租了一间民房。这里环境非常恶劣,面积不足20平方米,楼下面关着牲畜,又脏又臭,房顶夏天漏雨,冬天透风,但王夫妇居之久了,安之若素。他还特意在大门上写了一副对联:
“闲招白云鹤千里,【甲】____ 。”
他进门时,总爱念一遍字迹斑斑的对联,还仿京剧念白道一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副对联也是当年联大教授艰苦生活的缩影!
(节选自《西南联大教授对联撷珍》,有删改)
版块一:学校概况
版块二:先生风采
版块三:杰出校友
版块四:浩气长存
联大学生参加抗日战争,发起“一二一”民主活动。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和爱国情怀也影响了邓稼先。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的核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无愧于“‘两弹’元勋”。
小语:《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闻一多先生篆刻的“”(国)字缺口向东,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文:我找到闻一多先生“国”字留缺口的答案了,考考你。“国”原作“或”,由表示人口的“口”、表示疆土的“一”和表示军队的“戈”组成,意为军队保护城邦,后面才加上了表示范围的“口”(wéi),指都城等区域。
我:“国”有国防之意,比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不过“国”在古诗文里大多还是表示国都或国家,如“①”中“国”的意思就是②。
小语:是的,所以在当时先生篆刻“国”字缺口向东是有深意的。你知道原因了吗?我:③,这也体现了闻一多先生④。(情感或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