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三下·株洲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荧(惑乱),疾讽诵,谨伺(等候)闻,观欢愉,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辨说,以论道,不苟辨,必中法,得之无矜,失之无惭,必反其本。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尊师也。治唐圃,疾灌寝,务种树;织葩屦,结置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此所以尊师也。视舆马,慎驾御;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必蠲洁;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审辞令;疾趋跄(小步快跑),必严肃。此所以尊师也。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尊师》)

    材料二: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故A教也B者C义之大者也D学也E者F知之G盛者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谷,古来说法不一,一指稻、麦、黍、菽、稷,另指麻、麦、黍、菽、稷。 B . 如,动词,到、往,与《赤壁赋》中的“纵一苇之所如”的“如”词义相同。 C . 颜色,此指脸色,与《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颜色”意思相同。 D . 学者,指求学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认为,尊师不在于日常言行中对老师的态度,而在于虚心认真、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B . 材料一认为,天子祭祀先贤,让曾经做过自己老师的人跟他并列站立,用以表示敬学和尊师。 C . 材料二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做不成忠臣、孝子,获得尊荣显贵,是因为未能通过学习来明白理义。 D . 材料二认为,老师施教于学生,不会计较学生地位高低、财产多少,而是重视学生对道义的态度。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之无矜,失之无惭,必反其本。

      ②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5. (5) “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即完善自我。在作者看来,“成身”能带来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