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4七下·兴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尖山梁的月光

    马晓红

    ①我是尖山梁第一个考进县城高中的,但我不想再读书了。我想跟小成佬佬去广东卖面皮。

    ②但我不敢跟爹提。因为老师对他说过:哑巴,你这娃是块读书的料,将来一定有出息,一定能光宗耀祖的。他咿咿呀呀地笑着,硬塞给老师几个鸡蛋。

    ③他每天天不亮就进山砍柴,晌午吃过便一头钻进苞谷地,晚上早早把鸡赶进笼,摸摸窝里有没有蛋,然后就着月光编簸箕……

    ④小成佬佬走的那天,他没上山,一早端个小板凳坐在院坝边上,慢慢地撕着烟叶,塞进烟锅,也不点火,吧嗒吧嗒干吸着。

    ⑤我坐在门槛上,默默地看着他脚边的扁担,看着小成佬佬顺着田埂爬上尖山梁,转个弯不见了人影。

    ⑥他划了根火柴,点着了烟,仍然坐着没动——一直坐到天黑。

    ⑦进城上学的那天,我很早就醒了。月亮很大很圆,皎洁的月光穿过破损的窗纸,随意地洒在床前,形成凹凸不平的光斑。

    ⑧他蹲在灶台前抽着烟。见我起来了,舀了一碗红苕稀饭给我,还有一小块掺了苞谷糁子的白面锅盔馍。

    ⑨我吃饭的时候,他一边抽烟,一边整理着背篓。背篓里是一个化肥袋子,装着红苕、苞谷,还有一罐腌菜,那是我的干粮。

    ⑩等我放下碗,他拿出一块折成方形的红布。小心翼翼地递给我——里面大大小小的零钱就是我的学费。

    ⑪他背起背篓,佝偻着腰,走上弯曲的田埂,在露珠上拖着长长的影子。远处一层一层黑灰的山脊,同样佝偻着腰,陪着我们向前蠕动。

    ⑫我默默地跟在他后面,翻过尖山梁,过了王家岭,沿着李家河,走差不多一个时辰,到了镇上,再花一块钱,坐半个时辰的公交车,才到县城。

    ⑬县城很小,学校也不大。还没到校门口,他就停下。卸下背篓,拿出袋子,放在我脚边,打个手势,转身就走了。

    ⑭我看着他灰色的背影被金色的晨曦吞没,却生不起一点感激之情:娘带着襁褓中的我嫁给他,没过一天好日子,生病也没钱医治,到死连一副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现在,他又把我一个人扔进陌生的县城……

    ⑮我在老师面前维持着乖巧的样子,在同学面前只有沉默和自卑。我也不愿意回山里。经常以学习紧张为借口,一连几个星期也不回家。

    ⑯星期六星期天,我就在大街小巷乱窜。终于迷上了网络游戏,越陷越深。白天,我上课、下课、吃饭、做作业……晚上,网瘾犯了,就爬墙出去玩一两小时。学校围墙并不太高,里外都有几棵老树,斜出的虬枝就是最好的梯子。腊月初八那天,虽然下着雪,但我还是忍不住了。等同学们睡熟了,我又偷偷地溜了出去。

    ⑰走进网吧,揉了揉眼睛,跟网管打了个手势,径直向最里面的角落走去。

    ⑱太冷了!只有三四个人,都戴着耳机,盯着电脑,没有人抬头看我。我常坐的位置已经有人了。那人看样子已经玩累了,用一件土灰的衣服蒙着头。干瘪的背脊,蜷曲着身子,趴在桌上睡着了。走近几步,隐约闻到一阵腐木的酸臭,我不由得皱了皱眉,绕到最后一排,仍然选一个靠墙的角落。

    ⑲“呼呼”那人真的累了,打起了鼻鼾。

    ⑳网管走过来,拍了拍那人的脊背。鼾声停了,那人抬起头。衣服滑了下来,露出一头稀疏的白发。

    ㉑“外面那么大雪,我才让你进来,你也不能吵着人啊!”网管小声说着。那人不停地哈腰点头,咿咿呀呀地道歉。网管摇了摇头,做了个“嘘”的手势,走回门口去了。

    ㉒我心头一颤。像被雷击了一下:那件打着补丁的衣服是我穿旧的,那头花白的头发曾陪我从山里走到城里。脚下背篓里是我吃了十几年的红薯和腌菜……

    ㉓他摸出一张烟叶闻了闻,又放回口袋,支着头发呆,过了一会儿,又趴下了——这次没有打鼾。

    ㉔我弯着腰,蹑手蹑脚出了网吧。巷子里,回荡着“吱吱”的脚步声,白白的积雪反射着月光,刺得双眼有点酸痛。灰色的围墙,在月光下起伏,像夜风下的山脊。昏黄的路灯下,雪花飞舞,泛着亮光,像爹的白发,在尖山梁上摇曳。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 (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内容。

      故事情节

      “我”的情感心理

      害怕

      父亲送“我”去县城读书

      不情愿、怨恨

      厌恶

      网管提醒打鼾者,“我”发现是爹

    2. (2) 批注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句子赏析也是做批注的一种形式。

      ①远处一层一层黑灰的山脊,同样佝偻着腰,陪着我们向前蠕动。(修辞角度)

      ②他摸出一张烟叶闻了闻,又放回口袋,支着头发呆,又趴下了——这次没有打鼾。(描写角度)

    3. (3) 父亲,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 (4) 本文的“月光”与《驿路梨花》中的“梨花”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在行文中多次出现,请你从结构和手法的角度分析“月光”在文中的作用。

      链接材料:

      ①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

      ②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

      ③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节选自《驿路梨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