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上海浦东某小区同一单元的502室住户与楼上602室住户,因水管漏水发生矛盾,由于没有好好沟通,矛盾逐步升级,两家人从亲密邻里变得水火不容。后来502室住户使用了震楼器,声音传遍整栋楼,本单元绝大部分住户被震楼器搅得寝食难安。这一震就是五年,直到当地媒体关注此事,经过当地居委会多次调解,震楼暗战才告一段落。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水管漏水这样的事,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是可以解决的。可是现实生活中,这类居民纠纷往往因为公私边界不明晰,权责不明确,调解机制不到位,让矛盾从鸡蛋壳上的缝隙,拖成横亘于邻里之间的巨壑。从当事人角度看,如果得不到一个说法,那么我就自己来给你一个说法,文明社会的约束失效,必然导致丛林法则的手段胜出。
材料二 2024年1月1日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开始施行。《条例》共7章60条,重点就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方面作出规定,明确了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责任,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安全的网络空间提供了法律保障。
【案例】
扬州警方接到李女士报警,称其女儿手机微信账号捆绑的银行卡被盗刷,损失186300元。经了解,李女士12岁的女儿有部手机,平常用来交网课作业,前不久,孩子收到了一条游戏平台“客服”发来的推广信息,称只需出借微信号,投票打榜5分钟就可获得588元的报酬。小朋友年幼无知,被骗子诱惑,直接将手机上的微信账号和密码告知对方,并提供了手机验证码。随后“客服”告知李女士女儿,后台检测发现其微信账号违规操作,要封停30天。期间不能尝试登录、申请冻结,不然会被永久注销,且影响个人征信。小朋友直接被吓懵,也不敢告诉家人,由于李女士忘记女儿的微信绑定了自己的银行卡,又没开通短信提醒,直到一个月后,才收到银行卡发来的异常消费短信,经查流水,李女士银行卡前后被盗刷59次,金额达186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