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一下·慈溪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吾尝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刘备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且夫不有所弃,不可以得天下之势;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后,乃有济。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巨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如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巨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巨鹿之战也。

    (节选自苏洵《项籍论》)

    (乙)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 , 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急引军[A]趋[B]秦[C]及[D]其锋[E]而用[F]之[G]可以据咸阳[H]制天下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克,可表示“能够”“战胜”“克制”等含义,文中的“克”与《谏太宗十思疏》“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含义相同。 B . 迁,即“徙”,也可用于官职调动,如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文中“迁”既指封地有变动,又暗示了刘邦被打压。 C . 因,文中指“趁机”,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庖丁解牛》“因其固然”两句中的“因”,用法含义均不同。 D . 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其中“河”最早专指黄河,后泛指所有河流,从词义演变的角度看,这便是属于词义的扩大。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洵为项羽虽有百战百胜的军事才干却最终只能屈死于垓下的结局感到遗憾和不平,“呜呼!”中包含了对项羽之死的无限悲痛。 B . 《项籍论》起笔就紧扣读者心弦,一连举出项羽、曹操、刘备这三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并以各自的短缺处立论,独具匠心。 C . 司马迁运笔高妙,仅通过范增指令项庄借舞剑刺杀沛公而项伯却“常以身翼蔽”这一细节就写出了项羽集团内部的掣肘与不齐心。 D . 两则材料一议一叙,议者有理有据,见解独到;叙者饱满生动,让人如临现场。无论叙、议,都蕴含了作者“以史为鉴”的智慧。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

      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5. (5) 苏洵认为项籍之所以落败,乃在于“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结合两则材料,概括项羽“无取天下之虑”的表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