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重庆市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尚在过程之中,实现“中国梦”有若干前提条件,其中之一是要认识中国文化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特色,见仁见智。综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文化精神的六大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

    材料二: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凝练出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类型,对先秦审美意识的产生和中华古典美学思想建构产生深远影响。“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包括在“崇高”范畴之中。实际上,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

    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姜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病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

    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色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姚鼐说“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刘熙载也说“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陂”。“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劲健,同时要有内在蕴藉,不能锋芒毕露。现代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正是两种美的完美结合。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

    材料三:

    我国的现代美学理论在美的形态分类研究中,既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融合了西方美学理论的美的范畴学说。中国古典美学对美的形态的论述,最早可以推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下》),而这一美学命题,又很容易让现代美学家们把“美”与“大”这一对概念与西方美学中的“美”与“崇高”这一对基本范畴联系起来,从而产生直接的比附和对应关系。虽然孟子所说的“大”既包含了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的内容,却也有色彩绚丽和气象辉煌的意思,就像孔子赞美尧所说的“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就包含着赞扬尧具有光彩照人的相貌和博大辉煌的气概这样一层意思,这又不是一般的美所能概括的,它是属于那种灿烂鲜艳、绚烂夺目的绚丽之美。但由于现代美学一般只取美与崇高这两种美的形态的分类,所以“大”的后一层意思就往往被忽略了。

    (摘编自魏家骏《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1. (1) 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B . 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 C . “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构成了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 D . 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来源于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所包含的精神追求和宇宙哲学。
    2. (2)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君为轻”,民与君的关系恰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 . 西方近代美学家们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都非常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 C . 材料二中引用姚鼐、刘熙载等人的言论,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下对立”的美学原则。 D . 材料三孟子所说的“美”与“大”与西方美学中的“美”与“崇高”范畴不宜直接比附对应。
    3. (3) 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认识中国文化自身的价值是民族复兴的前提条件之一,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质意义重大。 B . 中国梦是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底蕴的,中国文化精神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C . 传统文艺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决定着“刚健”“风骨”“雄挥”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 D . 我国现代美学理论不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融合了西方美学理论的美的范畴学说。
    4. (4) 下列古典诗词名句中,最不符合材料所指“刚健之美”的一项是()
      A .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B .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C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D .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5. (5) 中国传统美学的“刚健”“大”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