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一下·宁德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忘主外交 , 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矣。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而易治,故主雠①法则可也。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上》有删改)

    材料二:

    上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试官授之,访于陆贽。贽上奏,以为:“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轻用。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肆刑则亵。起端虽微,流弊必大。献瓜果者。止可赐以钱帛,不当酬以官。”上曰:“试官虚名,无损于事。”贽又上奏,曰:“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今之员外、试官,颇同勋、散、爵号,虽则授无费禄,受不占员,然而突钴锋、排患难者则以是赏之,竭筋力、展勤效者又以是酬之。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则后之立功者,将曷用为赏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雠:校对,校勘。②陆贽:为唐德宗时宰相,著名政论家。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找出并填在答题卡相应题号位置上。

      今(A)若以誉进能(B)则(C)臣离上(D)而下比周(E)若以党举官(F)则(G)民务交(H)而不求用于法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治”指社会安定,与《谏逐客书》“至今治强”中的“治”含义相同。 B . 材料一“外交”指对外结交,交往,与现在所说“外交官”中“外交”含义不同。 C . 材料一“度”指揣度,与《齐桓晋文之事》“度,然后知长短”的“度”含义相同。 D . 材料二“无损于事”的句式结构与《烛之武退秦师》“无礼于晋”的句式结构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主用法来明辨臣下的功过是非,就可以不埋没人才,掩饰坏人,虚名之人不会进用,遭受诽谤的人不被免职,国家就容易治理。 B . 忠臣没有罪过却遭难而死,他们就会选择隐退:奸臣没有功劳却安然得利,他们就会争相进用、韩非子认为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源。 C . 陆资不赞成用官位来酬报给唐德宗进献瓜果的人,认为只能赐给他们钱帛,但是德宗觉得试官只是个虚名、赐官也没有什么损害。 D . 陆资认为专门给人虚名不以实利作补助,会使物力难以供给:专门给人实利而不以虚名作补助,那么就成空话并且人心不肯依附。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

      ②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肆刑则亵。

    5. (5) 两则材料都涉及君主“赏”的原则,请简要概括韩非子和陆贽各自的侧重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