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川汇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蚕(节选)

    茅盾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点了火,老通宝和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有见过的“好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

    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

    “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老通宝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

    张老头子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他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

    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关了门不做生意?

    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

    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该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

    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

    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又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

    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

    “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

    四大娘首先反对了。她这话是不错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

    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

    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

    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下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

    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

    就是这么着,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又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还都不算!

    1932年11月1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表现出她急切、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 B . 亲家张财发来“望山头”,给老通宝带来了“今年茧厂不开秤”的消息,另外,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代东家来向老通宝催债。 C . 小儿子阿多抱怨老通宝打错了主意,如果“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 D . 春蚕成熟,茧子丰收,一村的人却都受到了损失,老通宝家“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反而增加了债务,这反映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状。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写老通宝不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 . 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C . “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运用双关手法,既表现了老通宝卖茧子的决心,也暗示了他们此行的艰难。 D . 在无锡茧厂卖茧子的过程,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交代——“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并未详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 (3) 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
    4. (4) 茅盾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请结合这一观点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