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4八下·徐闻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听力障碍的阴霾却袭扰着人类。我国有听力障碍残疾人2057万,居各类残疾之首,占全国人口的16.79%,其中七岁以下聋幼儿达80 万,每年还将新产生聋幼儿3万余名。随着人口寿命增长和老龄化,老年性耳聋的人数不断增加。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些人的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导致耳聋的因素有耳毒性药物、遗传、感染和疾病等,其中因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导致耳聋的人数逐渐增多。这一人数众多、特殊困难的残疾人群体,已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1998年1月,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全国妇联、中国残联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在北京与听力学界、特殊教育学界的知名专家进行座谈,大家一致建议由卫生部牵头,尽快确立“全国爱耳日”,加强社会宣传,普及耳聋预防和康复知识,以减少耳聋发生。1998年3月,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等10个部门共同商定,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今年读大二的吴同学,进入大学后每晚都要戴着耳机听着音乐才能入睡。近日,她无意中发现自己有一侧耳朵听力明显下降,后被诊断为左耳轻度神经性耳聋。而66岁的老刘,春节期间在自家小院燃放爆竹时,突然发生双耳重听伴耳鸣的情况,被确诊为双耳中重度神经性耳聋。专家指出,当前因噪声所致的听力损伤病例正在快速增长。几乎所有职业、各个年龄段及男女老幼都会被殃及,亟须唤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噪声性耳聋就是一种处于长期反复噪声暴露的环境,或在一次长时间的强大噪声暴露中,所造成的感音神经性耳聋。一些特殊场合,如开山放炮、定点爆破等爆炸声超过110分贝的环境,很容易诱发急性噪声性耳聋,也称为爆震性耳聋;长期在纺织厂、机械厂劳动,或在建筑工地开铲车、升降机、大型渣土车的人,其听力往往每况愈下,受损严重。山专家提醒,社会生活产生的噪声更容易形成“温水煮青蛙”的效应,那些喜欢经常出入KTV娱乐厅、音乐酒吧等场所,或整天戴蓝牙耳机、长时间接打电话的人,其正常听力常常会被这些噪声悄悄“偷走”。以戴蓝牙耳机听音乐、学外语为例,有人认为既不影响他人又可避免外界干扰,且能减轻手机辐射,但如果在噪声环境下使用,人们会不自觉地调大音量,而这种较大分贝的持久冲击,足以使人体内耳毛细胞死亡,导致听力减退,最终罹患感音神经性耳聋。

     (选自《科普时报》2022年3月4日,有删改)

    材料三:

        据世卫组织2021年3月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听力受损,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报告预计,到2050年,全球四分之一的人会有听力问题,近25亿人将患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其中至少7亿人将需要康复服务。真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存在这些伤害耳朵的小习惯:

        经常用硬物掏耳朵:用掏耳勺、牙签等硬物掏耳朵容易损伤耳道皮肤甚至鼓膜。噪声:经常去 KTV等高分贝场所,即使在这些高分贝场所短时间停留,也会对听力造成损害。过度疲劳、压力过大:人高度紧张时,耳朵血管收缩导致缺血缺氧,甚至可能引发耳聋。不正确的擤鼻涕:如果用手捏住两侧鼻子擤鼻涕,压力太大会导致鼻腔的分泌物逆流,引起中耳炎。经常酗酒:长期酗酒可能会导致慢性酒精中毒,导致听力器官表退,听力逐渐下降,最终导致神经性耳聋。医生建议,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就医:习惯加大音量;出现耳鸣、耳痛;被人总是认为你说话声音变高;总是漏掉部分谈话内容;总是需要别人重复说过的话。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

        远离强声刺激和噪声。戒除随意掏耳朵的不良习惯: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可自行脱落,如有大块硬结的耳聍栓塞,应请耳鼻喉科医生用工具取出。避免耳道积水引起耳病:洗澡后可以用棉签吸收耳道的积水,游泳时最好使用耳塞保护耳朵,避免深潜水。

    (选自中国新闻网2022年3月3日,有改)

    1.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导致耳聋的因素多种多样,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导致耳聋的人数逐渐增多。 B . 噪声性耳聋是一种感音神经性耳聋,是在一次长时间的噪声暴露中,如开山放炮等环境中产生的。 C . 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与听力无关的小习惯,却会对听力造成损伤,如不正确的擤鼻涕方式。 D . 出现习惯加大音量,耳鸣、耳痛,被人总是认为你说话声音变高等情况有可能是听力出现了问题。
    2. (2) 材料二中的加点词“几乎”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3. (3) 小徐同学认为,听力损伤离我们中学生比较遥远,而且专门设立“全国爱耳日”有些小题大做,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内容对他进行反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