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宁波期末)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民力。无以之,则往而不可止也;无以牧之,则处而不可使也。远人至而不去则有以畜之也民众而可一则有以牧之也。见其可也,喜之有征;见其不可也,恶之有刑。赏罚信于其所见,虽其所不见,其敢为之乎?见其可也,喜之无征;见其不可也,恶之无刑。赏罚不信于其所见,而求其所不见之为之化,不可得也。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说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至矣。

    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杀其君,子有杀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地之不辟者,非吾地也;民之不牧者,非吾民也。凡牧民者,以其所积者食之,不可不审也。其积多者其食多,其积寡者其食寡,无积者不食。或有积而不食者,则民离上;有积多而食寡者,则民不力;有积寡而食多者,则民多轴;有无积而徒食者,则民偷。故离上不力,多轴偷幸,举事不成,应敌不用。故曰: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

    人情不二,故民情可得而御也。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二者不失,则民能可得而官也。

    (节选自《管子·权修》,有删改)

    材料二: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远人至A而不B去C则有D以畜之也E民众而可F一G则有H以牧之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无以畜之”的“畜”和材料二中“俯不足以畜妻子”的“畜”意思相同。 B . 幸,侥幸。与《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幸”意思不相同。 C . 制,规定。与《项脊轩志》“其制稍异于前”中的“制”意思相同。 D . 黎民,主要指庶民,泛指普通平民。古代对平民百姓的称呼还有黎庶、布衣、黔首等。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如果一个人做了好事,应该有明显的奖赏;如果做了坏事,应该有明显的惩罚。只有当奖罚制度在人们可见的范围内执行,人们才会相信在不可见的情况下也会得到公正的对待,从而不敢轻易违反规则。 B . 材料一:通过教育、规范、激励和威慑等多重手段,可以培养出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人们普遍愿意遵守规则,做好事。 C . 材料一:一个人的好恶可以反映他的个性、兴趣和价值观,从而推断出他的长处和不足;通过一个人的交友圈可以了解他的性格、品德和才能,从而判断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D . 材料二:从教民而王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因此,对作为统治者的齐宣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述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曰: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 (5) 请概括两则材料在治国理念上的相同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