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下·江门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关于孟夷辩道,有一个事实必须先说明:在与孟子辩论之前,夷子做了一件大事——“葬其亲厚”。虽然《孟子·滕文公上》(下引该书只注篇名)第5章首先说“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接着又说“他日,又求见孟子”,但这件大事显然不是发生在夷子两次求见孟子之间,而是早就发生了。

    夷子第一次通过徐辟求见孟子,孟子说“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同上)。这段时间,孟子了解到夷子是墨家,而且他作为墨家,居然“葬其亲厚”。信墨家之表、行儒家之实,正是夷子的短板。抓住这个自相矛盾的短板后,当夷子第二次提出要见孟子时,孟子就说:“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同上)即我可以见你,但说话不直截了当,道理就体现不出来,因此我要对你实话实说。这其实是把丑话说在前头的意思。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夷子与孟子并没有直接见面,他们的对话都是通过孟门弟子徐辟转告的。是否由别人转告不要紧,关键在于:“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同上)这段话的要点有四:第一,夷子是墨家信徒;第二,墨家办理丧事的原则是薄葬:第三,夷子认为只有薄葬是对的,其他的都不对;第四,夷子厚葬父母,而厚葬属于他看不起的儒家理论。以上是孟子对于夷子的基本判断。

    这个判断通过徐辟转告给了夷子。孟子本来想让夷子回答:你为什么厚葬自己的父母,但又相信薄葬的原则?薄葬与厚葬哪个好,哪个不好?这是孟子设定的问题。夷子却搬出了另一个问题——兼爱与仁爱,他的依据是:“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同上)因为夷子有了兼爱、仁爱的问题意识,又认为兼爱高于仁爱,致使这次论辩骤然变得复杂起来。

    夷子暗引了儒家经典说的“若保赤子”,而孟子的回应讲了“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同上)。《公孙丑上》第6章说的:“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公孙丑上》第6章是孟子对于性善论最经典的证明。合观《滕文公上》第5章、《公孙丑上》第6章,则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性善的普遍性与亲亲的特殊性是否存在矛盾?如果你认为性善是普遍的,而且由此推出我爱你的父母要与我爱我的父母一样,岂不表明夷子讲的“爱无差等”是成立的?这就对性善的普遍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可从我们的切身经验看,我爱我的父母绝对与我爱你的父母不一样。我深深地爱我的父母,但以同等程度、同类方式爱你的父母,其可能性微乎其微,其难度可想而知,而这是一个铁定的事实。那么,归结起来,儒家既讲性善的普遍性,又讲亲亲的特殊性。孟子将“亲亲“当作性善得以推扩并充实为普遍性存在的突破口。

    但爱父母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形诸实事,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面。孟子又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三节》)养生还不是大事,只有送死是大事。孟子把爱父母归结到丧葬。

    孟子的回应中还讲了个故事。孟子说上古的时候,还没有埋葬父母的礼仪,有人不埋葬自己的父母。父母死了,就抬着尸体扔进山沟。过了一些日子,他路过那里,看到狐狸在吃尸体,苍蝇、蚊子在叮咬尸体。他的额头冒汗了,斜着眼睛,不敢正视。这汗不是为别人冒出来的,而是内心的悔恨表露到了自己的脸上。于是他回家拿来畚箕、锄头,掩埋了尸体。孟子说,掩埋尸体是确实是对的,那么孝子和仁爱的人埋葬自己的父母,也必然是有道理的。假如走进山沟的不是孝子而是其他人,情形又会如何?他看到人家父母的尸体被狐狸、苍蝇、蚊子又吃又叮,会不会额头冒汗、心头懊悔呢?这里不会有唯一的答案。但是,孟子将孝子而不是其他人设定为故事中的主角,就是因为他深知亲亲的特殊性在于:无论人们对于他人父母的感情有多深,也肯定没有对于自己父母的感情深。所以,夷子施由亲始、葬其亲厚,针对的是自己的父母而不是其他人的父母。

    孟子讲完人为什么埋葬父母的故事,徐辟把它转告给了夷子。夷子听了以后,怅然若失,
    沉思良久,终于说道:“我受教了。”这就是《滕文公上》第5章的最后一段话:“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在如何埋葬父母的问题上,夷子由墨家的信徒变成否定者,由儒家的否定者变成服膺者,“命之矣”三字是画龙点睛之笔。

    (摘编自杨海文《“本心之明”的遮蔽与唤醒》)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认为夷子厚葬其父母的举动是在拿他看不起的东西来对待他自己的父母,认为夷子不爱自己的父母。
      B . 夷子一方面主张“兼爱”“爱无差等”,另一方面又根据自己的内心厚葬自己的父母,这是自相矛盾的。
      C . 孟子假想了埋葬父母礼仪产生的具体过程,用简单的人情常理击破了墨家过于理想化和绝对化的主张。
      D . 侍奉父母是日常行为,亲亲是人的切身体会,儒家以“亲亲“为突破口,使得性善能够成为具有普遍性的存在。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以“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回应夷子,意思是无论谁看见了都会去救快要跌入井的婴儿,这只是人的恻隐之心。
      B . 儒家学说认为,古代的君王爱护百姓好像爱护婴儿一般,夷子则认为这句话表明人对别人的爱并没有亲疏厚薄的区别。
      C . 爱自己的父母,是人之常情,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事实。从现实性、可推广性看,儒家的仁爱高于墨家的兼爱。
      D . 孟夷辩道,孟子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夷子也由墨家的信徒变成了墨家的否定者,由儒家的否定者变成儒家的信仰者。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爱有差等”观点的一项是( )
      A . 差序格局由费孝通提出,是一种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 B . 中国古代的丧服制度规定臣为君服斩衰之丧,子为父服斩衰,为母服齐衰。
      C . 古代习惯上以五服为标准,划分亲属关系,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之外为疏。
      D . 《孟子·梁惠王上》里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 (4) 关于夷子“施由亲始”的说辞,孟子有不同的看法,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5. (5) 孟子以善于论辩著称,请结合材料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